婴儿鹅口疮是怎么引起的
婴儿鹅口疮的病因复杂,主要病原因素是白色念珠菌感染,约80%病例由此引起,热带念珠菌等其他真菌也可能致病但较少见;婴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口腔环境特点利于真菌生长;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喂养器具污染、接触感染源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导致菌群失调;特殊人群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基础疾病的婴儿患鹅口疮风险更高,针对不同情况需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如注意口腔卫生、确保器具清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
一、婴儿鹅口疮的病原因素
1.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引起婴儿鹅口疮的主要病原体,它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适宜的环境中会大量繁殖。婴儿的口腔黏膜较为娇嫩,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白色念珠菌的侵袭。白色念珠菌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婴儿口腔,如母亲产道、污染的奶嘴、手指等。研究表明,大约80%的婴儿鹅口疮病例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
2.其他真菌:除了白色念珠菌外,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其他真菌也可能导致婴儿鹅口疮,但相对较为少见。这些真菌的感染通常与婴儿所处的环境、机体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二、婴儿自身因素
1.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婴儿尤其是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机体的免疫功能较弱,无法有效抵御真菌的入侵。例如,婴儿的唾液分泌量较少,唾液中的溶菌酶等抗菌物质含量相对较低,对口腔内病原体的清除能力有限,使得真菌更容易在口腔内定植和繁殖。
2.口腔环境特点:婴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为真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婴儿口腔的pH值相对较高,偏碱性,这种环境有利于真菌的生存和繁殖。另外,婴儿在吃奶后,口腔内会残留一些奶液,如果不及时清洁,就会为真菌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三、外部环境因素
1.喂养器具污染:奶瓶、奶嘴等喂养器具如果没有及时清洗和消毒,就会滋生大量的真菌。例如,奶液残留在奶瓶和奶嘴中,为真菌的生长提供了培养基。有研究显示,不注意喂养器具清洁卫生的婴儿,患鹅口疮的几率比注意清洁的婴儿高出35倍。
2.接触感染源:母亲的乳头是婴儿接触最多的部位之一,如果母亲乳头感染了真菌,在哺乳过程中就会将真菌传染给婴儿。此外,家庭成员或照顾者如果患有真菌感染性疾病,如手癣、足癣等,在接触婴儿时也可能将真菌传播给婴儿。
3.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如果婴儿因为其他疾病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会导致体内菌群失调,抑制了正常细菌的生长,从而使真菌大量繁殖。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会破坏口腔内的正常微生物群落,使真菌失去了竞争和抑制,进而引发鹅口疮。
四、特殊人群提示
1.早产儿: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发育更为不成熟,比足月儿更容易患鹅口疮。对于早产儿,家长要更加注意其口腔卫生,在喂奶后可以用温水轻轻擦拭口腔。同时,要密切观察早产儿的口腔情况,一旦发现有白色斑块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2.低体重儿:低体重儿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感染的抵抗力也较低。在喂养低体重儿时,要确保喂养器具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使用污染的物品。此外,要注意保持低体重儿的营养均衡,增强其机体免疫力。
3.有基础疾病的婴儿: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婴儿,由于自身免疫力低下或代谢异常,患鹅口疮的风险会增加。对于这类婴儿,除了要做好口腔护理外,还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以降低鹅口疮的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