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发生脊柱骨折的治疗方法
老年人脊柱骨折治疗分为非手术和手术两种方式,同时有针对特殊人群的提示。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68周并预防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钙剂、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折初步愈合后佩戴支具;手术治疗包括适用于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椎体成形术和适用于骨折伴有神经损伤等情况的后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特殊人群提示方面,要综合考虑年龄因素全面评估身体状况,老年女性更注重抗骨质疏松治疗,鼓励老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基础疾病的老人积极控制病情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一、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对于骨折程度较轻、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的老年人,卧床休息是基础治疗方式。一般需严格卧床68周,但长期卧床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在卧床期间,要定期为老人翻身、拍背,鼓励老人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减压床垫预防压疮;指导老人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2.药物治疗:疼痛是脊柱骨折后常见症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同时,为促进骨折愈合,可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此外,对于存在骨质疏松的老人,还需要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以增强骨密度,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
3.支具固定:在骨折初步愈合后,可为老人佩戴支具,给予脊柱一定支撑,减轻脊柱压力。选择合适支具并正确使用,能帮助老人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卧床时间及并发症。但佩戴支具期间,要注意观察皮肤有无受压、损伤等情况。
二、手术治疗
1.椎体成形术:适用于新鲜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尤其是疼痛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该手术通过向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达到强化椎体、缓解疼痛的目的。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一般术后第二天患者即可下地活动。但对于存在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的患者要谨慎评估。
2.后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骨折伴有神经损伤、椎体不稳定或有明显骨折块移位的老年人。手术可以恢复椎体高度,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然而,该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身体状况要求较高,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术前需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充分做好术前准备,以降低手术风险。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年龄因素: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手术耐受性差,因此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式,都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年龄较大且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会显著增加,需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手术利弊。
2.性别因素:老年女性患骨质疏松的比例相对较高,在治疗脊柱骨折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抗骨质疏松治疗。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
3.生活方式:治疗期间,应鼓励老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虾、新鲜蔬菜水果等;戒烟限酒,避免影响骨折愈合。康复期间,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再次受伤。
4.病史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在治疗脊柱骨折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按时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内;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预防感染和影响骨折愈合;冠心病患者要规律服药,避免心血管事件发生。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必要时请相关科室医生会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