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会得狂犬病
狂犬病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被携带狂犬病毒的犬科、猫科等动物咬伤或抓伤,伤口深大、位于头面部等情况及儿童感染可能性和病情进展会受影响;二是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携带病毒动物的唾液,老年人、动物饲养员和兽医感染风险较高;三是极罕见的通过移植感染狂犬病毒的器官感染。针对不同人群有相应温馨提示,儿童要避免逗弄动物,被咬后及时就医并密切观察;老年人要关注伤口愈合,告知病史评估疫苗安全性;动物饲养员和兽医要做好防护并定期接种暴露前疫苗;孕妇被咬后及时接种疫苗并按建议产检。
一、被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
被感染了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是感染狂犬病最常见的情况。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主要是犬科和猫科动物,其中犬类是最主要的传染源。野生动物如狐狸、狼、蝙蝠等也可能携带狂犬病毒。当这些动物的唾液中含有病毒,通过咬伤或抓伤人体皮肤黏膜,病毒就可能进入人体。例如,在一些农村或流浪动物较多的地区,被狗咬伤后感染狂犬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如果伤口较深、较大,或者位于头面部等神经丰富的部位,病毒进入人体的量相对较多,感染狂犬病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不同年龄人群在被咬伤后感染狂犬病的风险是相同的,但儿童由于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与动物接触时更容易被咬伤,且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一旦感染狂犬病,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二、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携带病毒动物的唾液
如果人体的皮肤有破损或黏膜(如口腔、眼睛、鼻腔等部位的黏膜)接触到携带狂犬病毒动物的唾液,也可能感染狂犬病。比如,用手接触了携带病毒动物的唾液后,没有及时洗手就触摸眼睛、口腔等黏膜部位;或者破损的皮肤不小心被携带病毒动物舔舐。老年人可能由于行动不便,皮肤自我修复能力较差,破损皮肤暴露时间相对较长,接触到病毒后感染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而对于生活方式比较亲近动物的人群,如动物饲养员、兽医等,日常工作中更容易接触到动物唾液,感染狂犬病的几率也会相应提高。
三、器官移植
极罕见的情况下,通过移植感染狂犬病毒的器官也可能感染狂犬病。如果供体在生前感染了狂犬病毒但未被检测出来,将其器官移植给受体后,病毒会随着器官进入受体体内。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少见,但一旦发生,后果往往比较严重。对于有器官移植需求的患者,在移植前需要进行严格的供体筛选和检测,以降低感染狂犬病等疾病的风险。
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活泼好动,对动物充满好奇,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家长应教育儿童不要随意逗弄陌生动物,避免与流浪动物接触。一旦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伤口处理和狂犬病疫苗接种。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在接种疫苗后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皮肤愈合能力和免疫力相对较弱。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除了及时处理伤口和接种疫苗外,还需要关注伤口的愈合情况,防止感染。同时,老年人可能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接种疫苗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评估疫苗接种的安全性。
3.动物饲养员和兽医:这类人群由于工作原因与动物接触频繁,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口罩等。定期进行狂犬病疫苗的暴露前预防接种,降低感染风险。在工作过程中一旦发生可能感染狂犬病的情况,要立即进行正确的伤口处理,并及时就医。
4.孕妇:孕妇如果被动物咬伤或抓伤,也需要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目前的研究表明,狂犬病疫苗对孕妇和胎儿都是安全的。在接种疫苗后,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产检,密切关注胎儿的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