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需要做什么检查
鼻出血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有局部检查(用前鼻镜或鼻内镜观察鼻腔)和全身检查(测血压、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学检查(血常规看血细胞数量,凝血功能检查看凝血指标)和生化检查(肝肾功能、血糖等);影像学检查有鼻窦CT(看鼻窦病变)和头部MRI(疑颅内病变时用)。对不同人群(儿童、老年、高血压患者)检查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体格检查
1.局部检查:首先会对鼻腔进行详细的局部检查,观察鼻出血的具体部位,查看鼻腔黏膜是否有糜烂、溃疡、血管扩张等情况,还可检查是否存在鼻中隔偏曲、鼻腔新生物(如息肉、肿瘤等)。通过前鼻镜或鼻内镜检查来清晰地观察鼻腔内部结构,鼻内镜检查相对前鼻镜能更全面、细致地查看鼻腔各个区域,包括一些隐蔽部位的病变情况。例如,鼻内镜可以发现直径很小的血管畸形等病变。
2.全身检查:需要进行全身系统的体格检查,以了解是否存在可能导致鼻出血的全身疾病。检查项目包括测量血压,因为高血压是引起鼻出血的常见全身因素之一,高血压可能导致鼻腔血管压力增高而破裂出血;检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了解血小板数量、凝血因子等情况,若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鼻出血,比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会因血小板数量不足而容易出现鼻出血;还会检查肝肾功能等,一些肝肾疾病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或导致机体代谢异常,从而与鼻出血相关。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通过血常规可以了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情况。血小板计数减少时,如低于正常范围,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增加鼻出血的风险。例如,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L时,鼻出血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白细胞计数异常可能提示有感染等情况,感染可能会影响鼻腔黏膜的状态,间接导致鼻出血。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检测。如果PT或APTT延长,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可能存在凝血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等,这类疾病患者容易出现鼻出血且不易止血。纤维蛋白原降低也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鼻出血的发生几率。
2.生化检查:如肝肾功能检查,肝脏是合成许多凝血因子的场所,肾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体内一些物质的代谢和排泄,进而影响凝血功能等。例如,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患者可能会出现凝血功能紊乱,导致鼻出血。血糖检查也可能会涉及,因为高血糖状态下血管壁的通透性等可能会发生改变,与鼻出血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三、影像学检查
1.鼻窦CT:对于一些考虑有鼻窦病变引起鼻出血的情况,鼻窦CT检查可以帮助明确鼻窦内的结构情况,如是否存在鼻窦炎症、鼻窦内的新生物等。例如,鼻窦内的肿瘤性病变可能会侵蚀周围血管导致鼻出血,通过鼻窦CT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等信息,有助于明确病因。
2.头部MRI:当怀疑鼻出血与颅内病变相关时,如颅内血管畸形等情况,头部MRI检查可以更精确地显示颅内的血管等结构情况,帮助判断是否存在颅内病变导致的鼻出血。例如,一些颅内的血管异常可能会通过脑脊液循环等影响鼻腔血管,引起鼻出血。
对于儿童鼻出血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需更加温和耐心,尽量安抚儿童情绪,配合检查。对于老年鼻出血患者,要特别关注其全身基础疾病的情况,因为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这些疾病可能相互影响,在检查和处理鼻出血时需要综合考虑。对于有高血压的鼻出血患者,在检查时要注意控制血压,避免因检查刺激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而加重鼻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