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减毒疫苗
乙脑减毒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其作用机制是使病毒减毒后接种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接种对象为8月龄以上易感儿童等,程序是8月龄第1剂、2周岁第2剂;安全性方面多数人反应轻微,少数有一般反应,罕见异常反应且获益大于风险;特殊人群中发热者、过敏体质者、患神经系统疾病者及孕妇接种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乙脑减毒疫苗的基本信息
乙脑减毒疫苗是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疫苗。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等为特征。
二、乙脑减毒疫苗的作用机制
乙脑减毒疫苗是将乙型脑炎病毒接种到适宜的细胞中进行培养,然后对病毒进行减毒处理,使其成为毒力减弱但仍保留免疫原性的病毒株。当人体接种该疫苗后,免疫系统会识别疫苗中的减毒病毒,从而产生免疫应答,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以及细胞免疫反应,当人体再次接触乙脑病毒时,免疫系统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清除病毒,达到预防乙脑的目的。有相关研究表明,接种乙脑减毒疫苗后,人体血清中特异性抗体阳性转化率较高,能有效诱导机体产生针对乙脑病毒的保护性免疫。
三、乙脑减毒疫苗的接种对象及程序
接种对象:主要适用于8月龄以上的乙脑易感儿童以及由非疫区进入疫区的儿童和成人。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免疫系统发育情况不同,接种疫苗后的免疫应答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婴幼儿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接种后需要关注免疫反应情况;而成人免疫系统相对成熟,接种后的免疫效果一般也较为可靠,但仍需按照程序规范接种。
接种程序:一般来说,8月龄儿童接种第1剂,2周岁时接种第2剂。不同地区可能会根据当地乙脑流行情况等因素对接种程序进行适当调整,但总体原则是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的相关要求进行规范接种。
四、乙脑减毒疫苗的安全性
1.一般反应:多数人接种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人可能会出现接种部位的红肿、疼痛,一般在12天内可自行缓解;也可能出现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持续12天后可恢复正常。这些一般反应是机体正常免疫应答的表现,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注意休息、多饮水即可。
2.异常反应:较为罕见的异常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如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能出现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但发生率极低。对于异常反应,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治疗。在大规模的疫苗接种监测中发现,乙脑减毒疫苗的异常反应发生率远低于疫苗相关疾病的发生率,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接种该疫苗的获益远远大于可能出现的风险。
五、特殊人群接种乙脑减毒疫苗的注意事项
发热患者:如果儿童或成人处于发热状态,尤其是高热时,不宜接种乙脑减毒疫苗,因为发热可能会干扰疫苗的免疫效果,同时也可能加重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建议体温恢复正常且身体状况良好后再进行接种。
过敏体质者:有明确对疫苗成分过敏史的人群禁止接种乙脑减毒疫苗。对于其他过敏体质者,接种前需要详细告知医生过敏史,由医生评估接种风险后再决定是否接种。因为过敏体质者接种疫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相对较高。
患有神经系统疾病者:如患有癫痫、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接种乙脑减毒疫苗需要谨慎。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会影响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以及对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需要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决定是否接种。
孕妇:孕妇属于特殊人群,目前对于孕妇接种乙脑减毒疫苗的安全性研究相对有限,为了避免可能对胎儿产生的未知影响,一般不建议孕妇接种乙脑减毒疫苗,如有接种需求,需在医生充分评估利弊后再做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