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人的症状和治疗
狂犬病病人的症状、治疗及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症状分为前驱期(有类似“感冒”症状、恐惧不安、伤口附近感觉异常,持续24日)、兴奋期(高度兴奋、恐水怕风、咽肌痉挛等,持续13日)、麻痹期(痉挛停止、出现迟缓性瘫痪,因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持续618小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严格隔离、减少刺激、严格消毒)、对症治疗(用镇静剂、强心剂、脱水剂等)以及使用疫苗及免疫球蛋白;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症状可能不典型、用药需谨慎,老年人病情进展快、要关注基础疾病,孕妇可正常使用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需心理支持,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严重、可能需增加疫苗剂量。
一、狂犬病病人的症状
1.前驱期:在兴奋状态出现前,大多数患者有低热、食欲不振、恶心、头痛、倦怠、周身不适等,酷似“感冒”;继而出现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痛等较敏感,并有喉咙紧缩感。较有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是伤口及其附近感觉异常,有麻、痒、痛及蚁走感等,这是病毒繁殖时刺激神经元所致,持续2~4日。
2.兴奋期: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恐水是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怕风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微风或其他刺激如光、声、触动等,均可引起咽肌痉挛,严重时尚可引起全身疼痛性抽搐。患者神志多清晰,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等。本期持续1~3日。
3.麻痹期:痉挛停止,患者逐渐安静,但出现迟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眼肌、颜面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进而呼吸渐趋微弱或不规则,并可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可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本期持续6~18小时。
二、狂犬病病人的治疗
1.一般治疗:单室严格隔离病人,防止唾液污染,尽量保持病人安静,减少光、风、声等刺激。医护人员须戴口罩及手套、穿隔离衣。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均须严格消毒。
2.对症治疗:狂躁时可用镇静剂,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时,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强心剂。有脑水肿时给予脱水剂。
3.疫苗及免疫球蛋白:暴露后预防接种狂犬病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抗狂犬病病毒免疫力,以预防狂犬病。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能特异地中和狂犬病病毒,起到被动免疫作用。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感染狂犬病后症状可能不典型,且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自身不适。在治疗方面,儿童用药需谨慎,应根据年龄、体重等调整剂量。在接种狂犬病疫苗和使用免疫球蛋白时,要严格遵循儿童的接种规范。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因恐惧、哭闹等加重病情。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感染狂犬病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并发症更多。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情况,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加强护理,确保老年人的营养摄入和休息。
3.孕妇:孕妇感染狂犬病后,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一般可以正常使用,目前研究表明这些对孕妇和胎儿是安全的。但孕妇心理压力可能较大,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4.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狂犬病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且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的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在治疗时,可能需要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或次数,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