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耳炎如何治疗
儿童中耳炎治疗旨在消除病因、控制感染等,治疗方法需综合多因素选择。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减充血剂、糖皮质激素、黏液促排剂;手术治疗有鼓膜穿刺抽液、切开术、鼓室置管术、乳突根治术;特殊人群如年龄小、有过敏史、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非药物治疗包括保持鼻腔通畅、咽鼓管吹张、调整生活方式;治疗期间要定期随访监测,急性中耳炎治疗后12周、分泌性中耳炎每13个月复诊,复诊可能进行耳镜检查、听力测试等以调整方案。
一、治疗原则
儿童中耳炎的治疗旨在消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预防并发症。治疗方法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儿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等因素。
二、药物治疗
1.抗生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常用的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一般来说,患儿需足量、足疗程使用,以确保彻底清除感染。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婴儿,应更谨慎选择抗生素。
2.减充血剂:可改善咽鼓管通畅度,减轻局部充血。常用药物如麻黄碱滴鼻液等。使用时要注意避免长期使用,以防引起药物性鼻炎。
3.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缓解中耳黏膜的炎症反应。局部可使用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全身使用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对于有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激素史等特殊情况的患儿,使用时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4.黏液促排剂:能促进和改善纤毛清除功能,稀释脓痰,促进排出。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有助于改善中耳积液的情况。
三、手术治疗
1.鼓膜穿刺抽液:适用于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较多的患儿。通过鼓膜穿刺将积液抽出,可迅速缓解症状。该手术相对简单,但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
2.鼓膜切开术:当积液黏稠,鼓膜穿刺不能抽出时,可考虑鼓膜切开术。切开鼓膜后,可使中耳积液流出,改善中耳通气。术后要注意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
3.鼓室置管术:适用于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者。通过在鼓膜上放置通气管,保持中耳的通气和引流,一般通气管可留置612个月。置管期间,患儿要避免耳部进水,防止感染。
4.乳突根治术: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胆脂瘤等严重病变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乳突根治术,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预防并发症。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其身体发育尚未完全,肝肾功能相对较弱,在使用药物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尽量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等。对于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患儿,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疗程。在进行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
2.有过敏史的儿童:在使用药物前,要详细询问过敏史,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对于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患儿,可先进行皮试,以确保用药安全。
3.免疫力低下的儿童:这类患儿更容易发生感染,且病情可能较为严重。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非药物治疗
1.保持鼻腔通畅: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或喷鼻,以清洁鼻腔、减轻黏膜充血,改善鼻腔和咽鼓管的通气引流。
2.咽鼓管吹张:可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等进行咽鼓管吹张,以改善中耳通气。但该方法不适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出血等情况。
3.调整生活方式: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饮食上要营养均衡,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患儿用力擤鼻、平卧喂奶等不良习惯,以减少中耳感染的机会。
六、随访与监测
治疗期间,要定期带患儿复诊,观察耳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一般来说,急性中耳炎患儿治疗后12周应复诊,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则需每13个月复诊一次。复诊时可能需要进行耳镜检查、听力测试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