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肌腱损伤的症状
肌肉肌腱损伤后通常会出现疼痛、肿胀、淤血、功能障碍、压痛等症状。疼痛性质多样,初期剧烈,后可能转为隐痛,不同年龄段感知和耐受有别;肿胀因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与炎症反应致血浆渗出引起,程度与损伤相关,肥胖人群需细察;淤血表现为皮肤青紫瘀斑,颜色变化反映损伤及恢复情况,服抗凝药患者需关注;功能障碍包括活动受限和力量减弱,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压痛可助判断损伤位置范围及恢复情况,检查儿童时动作要轻柔。
一、疼痛
肌肉肌腱损伤后,局部常出现程度不等的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胀痛、酸痛或撕裂样痛。受伤初期,疼痛往往较为剧烈,尤其在活动受伤部位时,疼痛会明显加剧。这是因为损伤导致局部组织释放如前列腺素、缓激肽等致痛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例如,运动员在运动中突发肌肉拉伤,当即就会感受到强烈的刺痛。随着时间推移,若损伤未得到妥善处理,疼痛可能转为持续性隐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同年龄阶段,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程度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疼痛而哭闹不安,表达不够准确;老年人因痛阈相对较高,有时可能对疼痛描述不够敏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损伤程度轻,同样需要重视。
二、肿胀
损伤处常伴有肿胀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损伤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同时受伤部位的炎症反应促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进一步加重肿胀。肿胀一般在受伤后数小时至数天内逐渐明显。肿胀程度与损伤严重程度相关,轻度损伤可能仅表现为局部轻度肿胀,而严重损伤时,肿胀范围可能较大且较明显。例如,踝关节扭伤后,常常会迅速出现局部肿胀,甚至皮肤发亮。肿胀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增加局部压力,进一步加重疼痛。对于肥胖人群,由于其皮下脂肪较厚,肿胀可能不太容易早期察觉,但实际损伤可能已较为严重,需仔细观察评估。
三、淤血
肌肉肌腱损伤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淤血现象,表现为皮肤青紫、瘀斑等。这是因为损伤致使皮下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渗透到皮肤下组织形成。淤血的范围和颜色变化能反映损伤的程度和恢复情况。一般受伤初期,淤血颜色较深,多为紫红色;随着时间推移,淤血颜色逐渐变淡,由紫红色变为青紫色,再逐渐变黄直至吸收消失。例如,小腿肌肉拉伤后,可能在数小时后皮肤表面就出现紫红色瘀斑。对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由于其凝血功能受到影响,淤血可能更为明显,范围更广,且吸收时间可能延长,这类患者受伤后需密切关注淤血情况并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四、功能障碍
1.活动受限:因疼痛和肿胀,受伤部位的正常活动会受到不同程度限制。例如,上肢肌肉肌腱损伤可能影响抬手、握拳等动作;下肢损伤则会导致行走、上下楼梯困难。损伤较轻时,可能仅在进行特定动作或大幅度活动时受限;严重损伤时,甚至无法自主活动。如肩部肌腱损伤,患者可能难以完成外展、上举等动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如穿衣、梳头。
2.力量减弱:肌肉肌腱损伤后,相应肌肉的收缩力量会下降。比如,手部肌腱损伤可能导致握力明显减弱,无法正常抓握物品;腿部肌肉损伤会使患者行走时腿部力量不足,出现跛行。这是因为损伤破坏了肌肉肌腱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影响了肌肉收缩的传导和力量的发挥。对于体力劳动者和运动员,力量减弱对其工作和运动能力影响较大,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来恢复。
五、压痛
在肌肉肌腱损伤部位,按压时会出现明显压痛。医生通过触诊压痛部位,可以初步判断损伤的大致位置和范围。压痛的程度也与损伤严重程度有关,一般损伤越严重,压痛越明显。例如,在诊断足底筋膜炎时,医生按压足跟部的足底筋膜附着处,患者会感到明显疼痛。压痛不仅是诊断肌肉肌腱损伤的重要体征,在康复过程中,压痛程度的减轻也可作为损伤恢复的一个参考指标。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压痛检查时,动作需轻柔,尽量减少其恐惧和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