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预防病毒感染,需从个人防护、环境防控、社交活动、健康监测四方面着手。个人防护要正确佩戴合适口罩并注意手部卫生;环境防控需保证室内通风及定期清洁消毒;社交活动要保持社交距离并减少聚集性活动;健康监测要每日监测体温,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一、个人防护方面
1.佩戴口罩:
普通人群在非密集人群场所可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在人员密集场所(如公共交通工具、密闭空间等)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的口罩。医用外科口罩能有效阻挡飞沫传播,其过滤效率等指标经过科学验证,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病毒通过飞沫接触感染。对于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选择合适尺寸且贴合面部的口罩尤为重要,以确保防护效果,儿童需选择专为儿童设计的符合标准的口罩,保证佩戴舒适且防护到位。
佩戴口罩时要注意贴合面部,确保口罩完全覆盖口鼻,避免有缝隙让病毒侵入。
2.手部卫生:
勤用肥皂或含有酒精成分(酒精浓度应在60%-80%)的免洗洗手液洗手。用肥皂洗手时,应按照“湿、搓、冲、捧、干”的步骤,即先将双手浸湿,涂抹肥皂后双手充分搓揉至少20秒,包括手掌、手背、指缝、指尖等部位,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干净毛巾或纸巾擦干。使用免洗洗手液时,需将洗手液均匀涂抹在双手表面,直至双手完全干燥,这一过程能有效清除手上可能沾染的病毒。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手部皮肤可能相对敏感,使用洗手液后要注意保湿,避免因频繁洗手导致手部皮肤干燥皲裂;老年人皮肤新陈代谢较慢,洗手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烫伤。
二、环境防控方面
1.室内通风:
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病毒的浓度,新鲜空气的流通能有效减少病毒在室内积聚的风险。对于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通风时要注意避免直接吹风,可选择在室内温度相对稳定时进行通风,如选择气温较为适宜的时间段,避免因温度变化过大引发身体不适。
2.环境清洁消毒:
定期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如手机、门把手、桌面、电梯按钮等。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使用时需按照说明书稀释)或酒精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儿童接触,且配制溶液时要佩戴手套和口罩。对于有过敏史的人群,使用某些消毒剂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需谨慎选择合适的消毒产品。
三、社交活动方面
1.保持社交距离:
在公共场合尽量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这是基于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的原理,保持一定距离能减少飞沫直接传播给他人或被他人飞沫感染的风险。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在人群密集场所更要注意保持社交距离,以降低感染风险,同时避免因拥挤等情况对自身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减少聚集性活动:
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大型集会、密闭的娱乐场所等。聚集性活动容易导致病毒在人群中快速传播,尤其是在没有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心脏病患者,参加聚集性活动可能会因情绪激动、劳累等因素加重病情,同时也增加了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因此这类人群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性活动。
四、健康监测方面
1.自我健康监测:
每天早晚测量体温,关注自身是否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一旦出现发热(体温≥37.3℃)、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应立即佩戴口罩前往发热门诊就诊,并告知医生近期的旅居史、接触史等情况。对于儿童,由于其体温调节能力与成人不同,测量体温时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如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下体温等,且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食欲等情况,若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能力不同,更要加强自我健康监测,一旦有不适症状要尽早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