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怎么诊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流行病学史涉及发病前14天的接触史和疫情流行地区暴露史;临床表现有发热、干咳、乏力等常见症状及其他症状;实验室检查的血常规可见白细胞等变化,CRP和血沉可能升高,病原学检查包括核酸检测、基因测序、抗体检测等;影像学检查早期呈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
(一)流行病学史
1.在发病前14天内有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包括直接接触(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共同居住或密切交谈等)或间接接触(如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
2.在发病前14天内曾到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流行地区。不同年龄人群感染风险可能因接触机会等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如果所处家庭或社区有疫情传播风险,感染风险也会相应增加;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可能更多参与社区活动等,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更易加重,因为其自身机体功能相对较弱,对病毒的耐受和应对能力较差。
(二)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可为低热(体温37.338℃)至高热(体温>39℃),不同年龄人群发热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发热可能相对更急骤,而老年人发热可能相对不典型,体温升高幅度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
干咳:是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咳痰,但一般咳痰量较少。
乏力:患者会感到全身疲倦、没有力气,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也有患者会出现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这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可能表现相似,但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特点,淋巴细胞计数变化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常规变化可能受到基础疾病的干扰,例如本身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血常规结果可能不能单纯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来解释。
2.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
部分患者CRP和血沉可升高,这提示体内可能存在炎症反应,但这些指标升高并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特异性的,其他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其升高。
3.病原学检查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如鼻咽拭子、痰等)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依据,不同年龄段人群进行核酸检测时,采样操作需要根据年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儿童采样时需要更轻柔、耐心。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采样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因基础疾病相关的不适而加重病情。一般来说,核酸检测阳性即可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基因测序:通过对病毒基因进行测序,可以明确病毒的毒株类型等,对于了解疫情的传播变异情况等有重要意义,但在临床诊断中,主要以核酸检测作为常规的确诊手段。
抗体检测:包括IgM和IgG抗体检测。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早期出现,可作为早期感染的指标;IgG抗体出现相对较晚,但可维持较长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抗体检测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例如在感染早期IgM可能还未产生,此时抗体检测会出现假阴性;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抗体检测出现假阳性结果。
(四)影像学检查
1.胸部影像学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不同年龄人群在胸部影像学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感染后肺部影像学改变可能相对成人更不典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胸部影像学表现可能会与单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表现有所不同,需要仔细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