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具有听觉和平衡两大重要功能。听觉功能方面,外耳收集声音经外耳道传至鼓膜致其振动,中耳听骨链放大声音传至内耳,内耳毛细胞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经听神经传至大脑听觉中枢,人借此分辨不同音调声音。平衡功能上,内耳前庭系统的半规管感知角加速度运动,椭圆囊和球囊感受直线加速度与重力,信息传递给大脑以维持身体平衡。特殊人群中,儿童耳部结构未发育完全,要避免不当挖耳、防止异物入耳,气压变化时注意平衡中耳气压;老年人听觉功能衰退,应避免噪声,定期查听力,注意因平衡功能下降防摔倒;耳部疾病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持耳部清洁,依医嘱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
一、耳朵的听觉功能
耳朵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器官,其复杂结构共同协作实现听觉功能。外耳的耳廓负责收集声音,像一个漏斗,将周围环境中的声音聚集起来,引导声音进入外耳道。外耳道是一条自外耳门至鼓膜的弯曲管道,声音沿着外耳道向内传导,到达鼓膜时引起鼓膜振动。中耳则起到声音放大的作用,鼓膜的振动带动与之相连的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的听骨链运动,听骨链将鼓膜的振动传递至内耳的卵圆窗,通过杠杆原理和鼓膜与卵圆窗面积的差异,有效放大声音信号。内耳的耳蜗内充满淋巴液,当声音信号经听骨链传递至卵圆窗时,引起淋巴液振动,使得基底膜上的毛细胞发生弯曲变形,毛细胞将这种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导至大脑听觉中枢,从而让人感知到声音。不同频率的声音会引起基底膜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兴奋,因此人能够分辨不同音调的声音。
二、耳朵的平衡功能
耳朵在维持人体平衡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内耳中的前庭系统包含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三个半规管相互垂直,分别感知人体在不同平面上的角加速度运动。当头部转动时,半规管内的淋巴液因惯性作用而流动,刺激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向大脑传递关于头部转动方向和速度的信息。椭圆囊和球囊则主要感受直线加速度和重力作用,其内部的耳石膜上有许多碳酸钙结晶,即耳石。当身体姿势改变或受到直线加速运动时,耳石膜的位置发生变化,对毛细胞产生刺激,进而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整合这些来自前庭系统的信息,结合视觉和本体感觉等信息,调整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维持身体平衡,保证人体在站立、行走、跑步等各种活动中的稳定性。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耳部结构尚未发育完全,外耳道相对较短、窄,鼓膜较薄且更易受损。家长应注意避免给儿童挖耳,因为不当挖耳可能损伤外耳道皮肤或鼓膜,引发感染。同时,要注意防止儿童将小物件塞入耳道,若发生此类情况,切勿自行盲目取出,应及时就医。儿童在乘坐飞机、潜水等气压变化较大的活动时,由于其咽鼓管功能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出现耳部不适,可通过吞咽、咀嚼口香糖等动作,促使咽鼓管开放,平衡中耳与外界气压,减轻耳部压力。
2.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听觉功能会逐渐衰退,出现老年性耳聋。这可能与耳部组织细胞的老化、内耳血管硬化、听神经功能退变等多种因素有关。老年人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因为噪声会进一步损伤听力。定期进行听力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听力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如佩戴合适的助听器,改善听力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一些老年人可能因平衡功能下降而容易摔倒,若耳部前庭功能异常,会加重平衡障碍。因此,老年人日常活动中要注意保持环境整洁,减少障碍物,行走时放慢速度,必要时可使用辅助器具,以保障安全。
3.患有耳部疾病者:如中耳炎、外耳道炎等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耳部进水,洗澡、洗头时可使用耳塞防护。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用药,定期复查。对于因耳部疾病影响听力或平衡功能者,在生活中要调整生活方式,如听力受损者可学习手语、使用辅助听力设备;平衡功能受影响者,避免登高、快速转头等动作,防止意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