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儿童如何做好预防措施
儿童新冠防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个人卫生上,勤按七步洗手法洗手,选合适口罩正确佩戴,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或肘部遮掩;生活环境方面,保持室内清洁,加强通风换气,做好物品消毒;日常活动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适当运动并保证规律作息;饮食营养要合理膳食、避免生冷食物;特殊人群中,有基础疾病儿童要关注病情、减少外出,低龄儿童家长需协助做好防护并密切观察。
一、个人卫生方面
1.勤洗手:儿童应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手心、手背、指缝、指甲缝、手腕等部位都要清洗到,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在接触公共物品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就餐前、便前便后等时刻都需洗手。这是因为儿童手部活动频繁,易接触病毒,而正确洗手能有效去除手上的病毒,降低感染风险。
2.戴口罩:根据儿童年龄和脸型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等。教儿童正确佩戴口罩,确保口罩贴合面部,遮住口鼻和下巴。在人员密集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情况下,必须佩戴口罩。口罩能有效阻挡飞沫传播,飞沫是新冠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佩戴口罩可起到重要防护作用。
3.咳嗽和打喷嚏礼仪:教导儿童咳嗽或打喷嚏时不要用手遮挡,应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要及时扔进有盖垃圾桶,并立即洗手。这样能防止飞沫中的病毒通过手传播到其他物品表面,进而传染他人。
二、生活环境方面
1.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打扫儿童居住和活动的房间,擦拭家具、玩具等物品表面,去除灰尘和可能附着的病毒。儿童玩具易成为病毒载体,需经常清洗消毒。
2.加强通风换气: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新鲜空气的流通可降低室内病毒浓度,减少感染几率。但通风时要注意儿童保暖,避免着凉。
3.物品消毒:儿童常用物品如餐具、水杯等,可通过煮沸消毒1530分钟;不耐高温的玩具等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按合适比例稀释后擦拭消毒,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消毒剂残留,防止对儿童造成伤害。
三、日常活动方面
1.减少聚集:避免带儿童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超市、影院等。若必须前往,做好防护措施。人员聚集场所病毒传播风险高,儿童在人群中易接触到病毒携带者。
2.适当运动: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室内外运动,如跳绳、踢毽子、在空旷场地跑步等。每周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间,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免疫力。运动时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3.规律作息: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时间要求不同,如幼儿需1214小时,小学生需1012小时等。规律作息有助于儿童身体发育和免疫系统正常运转。
四、饮食营养方面
1.合理膳食:保证儿童饮食多样化,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新鲜蔬菜水果等。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免疫细胞生成的重要原料,维生素和矿物质对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免疫调节有重要作用。
2.避免生冷食物:尽量不给儿童吃生冷食物,如未彻底清洗或煮熟的蔬菜水果、生鱼片、冷饮等。生冷食物可能携带病毒或细菌,儿童消化系统相对脆弱,食用后易增加感染风险。
五、特殊人群提示
1.有基础疾病儿童:如患有哮喘、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可能病情更严重。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病情变化,严格遵医嘱用药治疗基础疾病,疫情期间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做好防护。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削弱儿童免疫系统,使其更易感染且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2.低龄儿童:对于婴幼儿,家长要更加注意护理。由于其手部精细动作和认知能力有限,无法自行做好个人卫生,家长需协助做好洗手、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避免带低龄儿童到高风险场所,密切观察孩子精神状态、体温等情况。低龄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家长更细心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