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怎么办
跟骨骨折是常见跗骨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年轻人多因高创伤、老年人因骨质疏松、男性因从事高风险活动发生率略高。诊断依靠症状(足跟疼痛、肿胀等)及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治疗分保守(手法复位外固定、配合药物)和手术(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康复需分阶段训练,护理要保持伤口清洁、观察患肢情况、注意饮食。特殊人群中,儿童尽量保守治疗、避免伤骨骺;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康复循序渐进;运动员治疗要考虑职业需求、康复更系统个性化;糖尿病患者先控血糖、防感染和糖尿病足。
一、跟骨骨折概述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跗骨骨折,多由高处坠落、车祸等高能量损伤引起,少数也可因长期劳损等低能量损伤导致。其对足部功能影响较大,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遗留疼痛、畸形、行走困难等问题。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跟骨骨折的特点有所不同,年轻人多因高能量创伤所致,而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就可能引发骨折;男性因从事高风险职业和活动的比例相对较高,跟骨骨折的发生率略高于女性。
二、诊断方法
1.症状表现:骨折后足跟部会出现疼痛、肿胀、淤血,患者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足跟部畸形,如足跟增宽、高度降低等。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骨折的大致情况,如骨折的类型、移位程度等。CT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骨折信息,对于复杂的跟骨骨折,有助于准确判断骨折块的大小、位置和关节面的损伤情况。MRI检查则对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有优势,可发现跟腱、周围韧带等结构的损伤。
三、治疗方案
1.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跟骨骨折。通过手法复位后,使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在此期间,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同时可配合使用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
2.手术治疗:对于骨折移位明显、关节面不平整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能更直接地复位骨折块,并准确固定,但手术创伤较大;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创伤相对较小,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足部的功能。
四、康复与护理
1.康复训练:早期(术后12周)可进行足趾的主动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同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防止肌肉萎缩。中期(术后36周)可逐渐增加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借助康复器械进行训练。后期(术后6周以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开始负重训练,从部分负重到完全负重,直至恢复正常行走。
2.护理要点: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和感觉情况,如出现皮肤苍白、麻木、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促进骨折愈合。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跟骨骨折相对较少见,但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较快。治疗时应尽量选择保守治疗,避免手术对骨骺造成损伤。康复训练要在家长的监督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时间较长。治疗过程中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因训练不当导致再次受伤。
3.运动员:运动员对足部功能要求较高,跟骨骨折后会影响其运动生涯。治疗方案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职业需求,尽量缩短康复时间。康复训练要更加系统和个性化,在恢复足部功能的同时,还需进行专项运动训练,以恢复运动能力。
4.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伤口愈合能力差,容易发生感染。治疗跟骨骨折前,要积极控制血糖,使其维持在稳定水平。术后要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加强抗感染治疗。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足部皮肤破损,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