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如何预防
狂犬病预防包括暴露前、暴露后预防及动物管理三个方面。暴露前预防,高暴露风险人群需按第0、7、21天(或28天)程序接种3剂狂犬病疫苗,常接触动物人员要定期检测抗体,不足时加强免疫;生活中避免与野生动物和流浪动物密切接触,接触时做好防护;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接种需注意评估、选合适剂型及观察反应。暴露后预防,先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清洗伤口至少15分钟,再用生理盐水冲洗、消毒剂涂擦,较深大伤口及时就医;一般采用五针法或“211”程序接种疫苗;Ⅲ级暴露者还需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被动免疫制剂;孕妇、儿童、免疫缺陷人群等特殊人群处理有不同注意点。动物管理方面,家养宠物要定期接种疫苗、佩戴防护用具、保持环境清洁;加强流浪动物管控,开展收容、绝育和接种工作;建立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处理患病动物并消毒其活动区域。
一、暴露前预防
1.疫苗接种
狂犬病疫苗是暴露前预防的关键手段。适用于高暴露风险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狂犬病研究人员、动物管理人员、屠宰场工人等。基础免疫程序为第0、7、21天(或28天)分别接种一剂,共接种3剂。对于经常接触动物的人员,完成基础免疫后,应定期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当抗体滴度低于保护水平时,需进行加强免疫。
2.生活方式与防护
避免与野生动物,尤其是流浪动物密切接触,不随意抚摸、投喂它们。在接触动物时,尽量佩戴手套、穿长袖衣物等,减少皮肤暴露。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如在处理动物标本、进行动物实验等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虽然目前研究显示狂犬病疫苗对孕妇和胎儿是安全的,但接种前仍需充分评估利弊,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儿童接种时,应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接种方式,且要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同时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因哭闹不配合影响接种。老年人若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接种后要密切观察身体反应。
二、暴露后预防
1.伤口处理
伤口处理是暴露后预防的首要措施。一旦被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应立即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以去除肥皂水残留,再用稀碘伏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力的消毒剂涂擦伤口。对于较深较大的伤口,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清创处理。
2.疫苗接种
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是预防狂犬病的重要环节。一般采用五针法程序,即分别于暴露后第0、3、7、14和28天各接种1剂;也可采用“211”程序,即暴露后当天在左右上臂三角肌肌内各接种1剂,第7天、第21天各接种1剂。无论哪种程序,都应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全程接种。
3.被动免疫制剂使用
对于Ⅲ级暴露者,如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破损皮肤被舔舐、黏膜被动物唾液污染等情况,除接种狂犬病疫苗外,还需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如抗狂犬病血清、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等,以迅速提供局部和全身的被动免疫保护。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暴露后必须及时进行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无需考虑妊娠因素。儿童暴露后同样要及时处理伤口和接种疫苗,伤口处理要更加轻柔仔细,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对于有免疫缺陷的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增加疫苗接种剂量或次数,同时密切监测免疫效果。
三、动物管理
1.宠物管理
家养宠物应定期接种狂犬病疫苗,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为宠物佩戴项圈、嘴套等,外出时使用牵引绳,避免其与流浪动物接触。及时清理宠物粪便,保持生活环境清洁卫生。
2.流浪动物管理
加强对流浪动物的管控,相关部门可组织开展流浪动物的收容、绝育和疫苗接种工作。减少流浪动物的数量,降低狂犬病传播风险。
3.动物疫情监测
建立健全动物狂犬病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动物。一旦发现动物出现狂犬病症状,应立即进行隔离、捕杀和无害化处理,并对其活动区域进行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