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带小结的症状及发病原因
声带小结主要有声音嘶哑(早期程度轻、随病情加重从间歇性转为持续性)、发音困难、咽喉部异物感、咳嗽等症状。发病原因包括用声不当与过度(职业用声者及不良生活习惯人群)、上呼吸道感染、内分泌因素(女性经期、孕期及内分泌疾病)、过敏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食辛辣食物)。此外,儿童、女性(经期、孕期)、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者等特定人群更需注意保护声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一、声带小结的症状
1.声音嘶哑:这是声带小结最主要的症状。早期程度较轻,发声易疲倦,发高音时声音不稳定、破裂,且音色粗糙。随着病情进展,声音嘶哑程度逐渐加重,从间歇性转变为持续性,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正常交流。比如在教师群体中,长时间用声后声音嘶哑会愈发明显。
2.发音困难:患者在发声时会感觉费力,需要比正常情况更大的力气才能发出声音,且声音音质变差,严重者可能出现发声中断。这在职业用声人群,如歌唱家、播音员等中,对其工作影响较大。
3.咽喉部异物感:部分患者会感觉咽喉部有东西,好像有痰但又咳不出来,咽不下去,这种异物感可能在吞咽口水时更为明显,但一般不影响正常吞咽食物。
4.咳嗽:少数情况下,声带小结可能刺激喉部,引发咳嗽。这种咳嗽通常为刺激性干咳,无痰或仅有少量痰液。
二、声带小结的发病原因
1.用声不当与用声过度
职业因素:职业用声者如教师、歌手、销售人员、播音员等,因工作需要长时间、高强度用声,频繁地大声说话、长时间连续讲课或演唱高音等,使声带黏膜反复摩擦,容易引发声带小结。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授课,平均每天用声时间可能超过34小时。
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习惯大声讲话、长时间喊叫、争吵,或者在嘈杂环境中为让对方听清而提高音量,长期如此也会增加声带小结的发病风险。像在体育赛事现场,观众长时间大声呐喊助威,也可能对声带造成损伤。
2.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喉炎、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会使声带黏膜处于充血、肿胀状态。此时若过度用声,就更容易导致声带小结的形成。比如儿童在感冒期间,若依旧长时间哭闹、大声讲话,声带受刺激后发病几率会显著增加。
3.内分泌因素:女性在经期、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声带黏膜也会出现相应改变,如水肿等。此时声带较为脆弱,若不注意用声,就容易诱发声带小结。此外,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影响声带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发病风险。
4.过敏因素: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可能引发喉部黏膜的过敏反应,使声带黏膜肿胀,长期反复刺激可能导致声带小结。当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尘螨等,喉部过敏症状加重,声带受影响,进而促使小结形成。
5.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饮酒,烟雾和酒精对声带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会使声带黏膜干燥、充血,降低其抵抗力,增加声带小结的发病可能性。此外,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也可能对喉部黏膜产生不良影响,诱发声带小结。
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声带较为稚嫩,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用声不当更容易引发声带小结。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用声习惯,避免孩子长时间大声哭闹、喊叫,比如在幼儿园活动中,老师要引导孩子正确用声。一旦发现孩子声音有异常,应及时就医,以免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声功能。
2.女性:经期和孕期女性声带较敏感,要注意控制用声强度和时间,尽量避免长时间大声说话或唱歌。从事职业用声的女性,在此期间更需合理安排工作,注意保护声带。若出现声音嘶哑等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
3.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喉部组织和功能逐渐衰退,声带弹性降低,更易受到损伤。老年人在日常交流中,应避免过度用声,如长时间与人争论等。如果出现喉部不适或声音改变,不要自行判断,应及时前往医院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治疗。
4.患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人群,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注意保护声带。在疾病治疗期间,尤其要避免过度用声,防止病情加重引发声带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