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和风团疙瘩是一回事吗
风疹与风团疙瘩不是一回事,二者存在多方面明显差异。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或胎盘传播,潜伏期1421天,前驱期有低热等症状,发热12天后出淡红色斑丘疹,23天消退,常伴淋巴结肿大,一般对症治疗,孕妇早期感染可能需终止妊娠;风团疙瘩即荨麻疹,病因复杂,约3/4患者找不到原因,起病急,皮肤瘙痒后出现大小不等风团,时起时消,严重者有休克等症状,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抗过敏和对症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患病时也各有注意事项,儿童要注意休息、皮肤护理和排查过敏原;孕妇感染风疹危害胎儿,治疗风团疙瘩要谨慎选药;老年人患风疹恢复慢,患风团疙瘩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治疗。
一、风疹与风团疙瘩的定义
1.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上呼吸道轻度炎症、低热、全身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2.风团疙瘩:医学上称为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二、病因差异
1.风疹:主要是感染风疹病毒所致。该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2.风团疙瘩:病因较为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常见病因包括食物(如鱼、虾、蟹等)、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等)、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等)、动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虫叮咬、花粉等)、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等。
三、临床表现区别
1.风疹: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前驱期症状较轻,表现为低热、头痛、乏力、咳嗽、流涕等。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先从面部开始,24小时内波及全身。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毫米,可融合成片。出疹23天后皮疹逐渐消退,一般不留色素沉着。常伴有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2.风团疙瘩:起病较急,皮肤突然瘙痒,随后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形态不一,可孤立分布或融合成片。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可延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皮疹反复成批发生,时起时消。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症状。部分患者可累及胃肠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累及呼吸道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四、治疗方法不同
1.风疹:一般症状较轻,不需要特殊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食物,多饮水。可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有高热、头痛,可给予解热镇痛药。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应考虑终止妊娠。
2.风团疙瘩: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抗过敏和对症治疗。首先应尽可能找到引起发作的原因,并加以避免。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病情严重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应立即抢救。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风疹时,家长要注意让孩子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过度疲劳。饮食上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由于儿童皮肤娇嫩,出疹时要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搔抓,防止皮肤感染。儿童患风团疙瘩,要注意排查可能的过敏原,如近期添加的新食物等。避免孩子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治疗时,尽量选择副作用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2.孕妇: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早产或流产等严重后果。因此,孕期要尽量避免接触风疹患者。一旦怀疑感染风疹,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并根据医生的建议决定是否继续妊娠。孕妇患风团疙瘩,治疗时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等。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患风疹后恢复可能较慢,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出现并发症。老年人患风团疙瘩,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因用药不当加重病情。
综上所述,风疹和风团疙瘩不是一回事,它们在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当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