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鼻出血的原因分为局部和全身两方面,局部原因包括鼻黏膜干燥(如秋冬季节、老人儿童等情况)、鼻部创伤(外力撞击、挖鼻等)、鼻部炎症(鼻炎、鼻窦炎等)、鼻腔及鼻窦肿瘤(良性和恶性)、鼻腔异物(多见于儿童);全身原因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流感、麻疹等)、内分泌失调(女性经期、孕期等)以及其他因素(长期服抗凝药、肝肾功能异常),同时针对儿童、老人、女性、服抗凝药人群等特殊人群给出鼻出血应对及检查建议。
一、局部原因
1.鼻黏膜干燥:在秋冬季节或长期处于空调环境、气候干燥地区,鼻黏膜水分易流失变得干燥脆弱。老年人鼻黏膜生理性萎缩,分泌功能减退,更易干燥。儿童鼻黏膜娇嫩,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也常受干燥影响。经常挖鼻的人群会破坏鼻黏膜的完整性,使其更易因干燥而出血。干燥使鼻黏膜上的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轻微刺激就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2.鼻部创伤:鼻部受到外力撞击,如运动时意外碰撞、摔倒磕伤等,会直接损伤鼻黏膜和血管导致出血。挖鼻过深、用力擤鼻、剧烈喷嚏等也可能损伤鼻黏膜。儿童活泼好动,自我保护能力弱,在玩耍中容易发生鼻部碰撞受伤。进行鼻腔手术、鼻内镜检查等医疗操作时,若操作不当也可能引起鼻黏膜损伤出血。
3.鼻部炎症:鼻炎患者,鼻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会出现充血、肿胀,容易破裂出血。鼻窦炎患者鼻窦内的炎症也可能波及鼻黏膜,导致黏膜糜烂出血。过敏性鼻炎患者在接触过敏原后,会出现鼻痒、打喷嚏等症状,频繁的喷嚏容易使鼻黏膜受损出血。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患呼吸道感染引发鼻炎,增加鼻出血风险。
4.鼻腔、鼻窦肿瘤:良性肿瘤如鼻息肉、鼻咽纤维血管瘤等,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鼻黏膜糜烂出血。恶性肿瘤如鼻咽癌,肿瘤组织侵犯周围血管,也会导致鼻出血,且这种出血可能较为顽固,不易止血。老年人患肿瘤的几率相对较高,若出现反复鼻出血应警惕肿瘤可能。
5.鼻腔异物:儿童好奇心强,可能将小玩具、纸团等异物塞入鼻腔。异物在鼻腔内停留时间过长,会引起鼻腔黏膜感染、糜烂,从而导致出血。
二、全身原因
1.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时,尤其是血压突然升高,会使鼻腔内的血管压力增大,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患高血压的比例较高,鼻出血是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另外,动脉硬化使血管壁变硬、变脆,也增加了鼻出血的风险。
2.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下降,容易出现鼻出血。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也会导致鼻出血,且出血往往不易止住。血友病患者由于缺乏凝血因子,凝血机制障碍,鼻出血较为常见且严重。儿童患血液系统疾病时,鼻出血可能是首发症状之一。
3.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流感、麻疹、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患者发热时体温升高,鼻黏膜血管扩张,同时感染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引起鼻出血。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患此类传染病的几率较高,鼻出血较为常见。
4.内分泌失调:女性在月经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充血,引起鼻出血,这种情况被称为“倒经”。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改变,鼻腔血管扩张,也可能出现鼻出血。青春期女性内分泌不稳定,也可能出现因内分泌失调导致的鼻出血。
5.其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会抑制凝血功能,增加鼻出血的风险。肝肾功能异常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和代谢,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鼻出血。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鼻出血时,家长不要惊慌,让孩子保持安静,头部稍向前倾,用手指捏住鼻翼压迫止血。避免孩子哭闹,以免加重出血。平时要教育孩子不要挖鼻,保持鼻腔湿润。老年人鼻出血若出血量大或频繁出血,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等全身疾病。女性在月经期鼻出血若症状严重,也需就医检查。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若出现鼻出血应及时告知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