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后遗症失语的治疗包括多方面。康复训练涵盖语言功能训练(针对不同失语类型有不同方法,如运动性失语从发音到句子训练,感觉性失语强化听觉刺激)、口部肌肉运动训练(唇部、舌部、下颌运动)、吞咽功能训练(口腔感觉刺激、吞咽动作及摄食训练)、认知功能训练(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训练);药物治疗有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丁苯酞、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同时要控制基础疾病用药;心理治疗包含心理支持与专业心理疏导;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训练强度适中、防跌倒,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家属协助;儿童训练注重趣味性,谨慎用药,关注心理;有其他基础疾病患者注意血糖监测、药物相互作用及训练强度调整。
一、康复训练
1.语言功能训练:这是脑梗塞后遗症失语治疗的关键。对于不同类型的失语,训练方法有所不同。比如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表达困难,训练重点在于发音和口语表达。从简单的发音开始,如“啊”“哦”等,逐渐过渡到单字、单词、短语及句子。可通过口型示范、发音指导等方式辅助,每次训练时间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一般2030分钟,每天23次。感觉性失语患者,理解能力差,训练时要强化听觉刺激,利用图片、实物等配合简单语言,反复强化理解,帮助患者建立语言与事物的联系。
2.口部肌肉运动训练:脑梗塞可能导致口部肌肉运动不协调,影响发音。训练包括唇部运动,如紧闭、撅嘴、咧嘴等;舌部运动,如伸舌、卷舌、舔上下唇等;还有下颌运动,如张口、闭口等。这些训练能增强口部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天34次。
3.吞咽功能训练:部分失语患者可能伴有吞咽障碍,吞咽训练可预防误吸等并发症,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发音。训练包括口腔感觉刺激,如用冰棉棒刺激软腭、舌根等部位;吞咽动作训练,如空吞咽、吞咽口水等;还有摄食训练,根据患者情况从流食、半流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进食时注意调整体位,一般采取半卧位。
4.认知功能训练:认知与语言功能密切相关,脑梗塞后认知功能受损也会影响语言恢复。训练内容包括注意力训练,如让患者按要求指认图片;记忆力训练,如回忆物品位置、复述故事等;思维能力训练,如分类物品、推理简单问题等。每次训练3040分钟,每天12次。
二、药物治疗
1.改善脑循环药物:部分药物可增加脑部血液供应,促进受损脑组织功能恢复,对失语症状改善有一定帮助,如丁苯酞等。
2.营养神经药物:这类药物有助于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可能改善语言中枢功能,像甲钴胺等。
3.其他药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若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需使用相应药物控制,以防止脑梗塞复发加重失语症状,如降压药硝苯地平等、降脂药阿托伐他汀等。
三、心理治疗
1.心理支持:脑梗塞后遗症失语患者常因交流障碍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治疗积极性和效果。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给予情感支持,耐心倾听患者需求,鼓励患者表达,增强其康复信心。
2.心理疏导:专业心理医生可通过心理评估,针对患者心理问题进行疏导。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失语症状,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强度适中,避免过度疲劳。训练环境要安全,防止跌倒。药物治疗时,因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要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同时,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可能减退,家属要协助患者按时训练和服药。
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失语治疗要更加注重趣味性。康复训练可结合游戏进行,提高儿童参与度。药物治疗需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训练过程中,要关注儿童心理变化,避免因治疗给儿童带来心理创伤。
3.有其他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康复训练时要注意血糖监测,避免因运动量增加导致低血糖。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告知医生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防止不良反应发生。对于有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训练强度要根据心脏功能调整,避免加重心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