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尿路感染是怎么引起的
急性尿路感染的成因及不同人群注意事项主要包括:解剖生理因素方面,女性、婴幼儿、老年人因尿路结构特点及尿液因素易感染;医源性因素有导尿、膀胱镜检查及其他医疗操作损伤尿道黏膜致感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如患全身性疾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患恶性肿瘤者易发病;不良生活习惯如不注意个人卫生、憋尿、性生活不卫生会增加感染风险;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注意会阴部清洁,孕妇要多喝水并定期产检,老年人要增强免疫力、积极控病,患有基础疾病者需严格控制病情、注意个人卫生,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一、解剖生理因素
1.尿路结构特点:女性尿道较短且宽,与肛门、阴道距离近,细菌容易从尿道口逆行进入尿道和膀胱,引发急性尿路感染,所以女性比男性更易患此病。婴幼儿尿道相对短,黏膜薄嫩,防御能力差,易受细菌侵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尿道黏膜会发生退行性变化,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增加了感染风险。
2.尿液因素:正常尿液具有一定的抗菌能力,但当尿液成分改变,如尿液中含糖量过高(糖尿病患者),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容易导致急性尿路感染。饮水过少会使尿液生成减少,不能及时冲刷尿道,细菌在尿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感染几率。
二、医源性因素
1.导尿和膀胱镜检查:导尿是将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操作,导尿管会破坏尿道黏膜的完整性,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膀胱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检查,可能会损伤尿道和膀胱黏膜,增加细菌感染机会。尤其是留置导尿管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高。
2.其他医疗操作:如尿道扩张术、前列腺穿刺活检等,这些操作可能会引起尿道黏膜损伤,破坏尿道的正常防御机制,使细菌易于侵入,从而引发急性尿路感染。
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1.全身性疾病: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白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机体对细菌的抵抗力;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更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急性尿路感染。
2.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等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以防止排斥反应或控制病情。但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会降低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增加急性尿路感染的发病风险。
3.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放疗、化疗过程中,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白细胞生成减少,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并发急性尿路感染。
四、不良生活习惯
1.不注意个人卫生:不勤换内裤、不注意会阴部清洁,尤其是女性经期和性生活前后不注意卫生,会使细菌在会阴部大量滋生,增加逆行感染的机会。男性包皮过长且不注意清洗,包皮垢容易积聚,滋生细菌,也可能引发急性尿路感染。
2.憋尿:长时间憋尿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影响膀胱黏膜的血液循环,降低黏膜的抵抗力,同时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有利于细菌繁殖,容易导致急性尿路感染。
3.性生活不卫生:性生活过程中,细菌可能会被带入尿道。性生活过于频繁、不注意性生活前后的清洁等,都可能增加急性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家长要注意儿童的会阴部清洁,勤换尿布或内裤。避免给儿童穿开裆裤,减少细菌接触机会。如果儿童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孕妇:孕妇由于孕期生理变化,输尿管蠕动减弱,尿液引流不畅,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孕妇要注意多喝水,勤排尿,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期进行产检,监测尿常规等指标。如果出现尿路感染症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影响胎儿健康。
3.老年人: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会阴部清洁,有尿意及时排尿,避免憋尿。如果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积极控制病情,定期复查尿常规。
4.患有基础疾病者: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血糖变化。艾滋病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患者要更加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急性尿路感染的发生。一旦出现尿路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