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诊断是脑膜炎
脑膜炎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进行,现病史关注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的起始、程度等情况,既往史留意免疫系统疾病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的因素,个人史和家族史也需了解;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神经系统检查脑膜刺激征等;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判断感染类型、血培养明确病原菌、脑脊液检查辅助诊断;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和MRI可排除其他疾病、发现脑部病变;针对特殊人群,儿童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老年人症状不典型且耐受性差,孕妇影像学检查需谨慎、治疗选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免疫功能低下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可能有机会性感染,诊断时均需特殊考虑。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有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询问症状的起始时间、程度、持续时间及变化情况。例如,急性起病且头痛剧烈伴喷射性呕吐,可能提示脑膜炎病情较急且严重。
2.既往史: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免疫系统疾病、耳部感染、鼻窦炎等病史,这些疾病可能增加脑膜炎的发病风险。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患者,机体抵抗力弱,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脑膜炎。
3.个人史:询问患者的生活环境、卫生习惯等。生活在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或有密切接触脑膜炎患者的情况,感染风险会增加。
4.家族史: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患者,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与脑膜炎的易感性有关。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高热是脑膜炎常见症状,体温可高达39℃甚至更高。同时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是否有嗜睡、昏迷、烦躁不安等情况。
2.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者的脑膜刺激征,包括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颈强直表现为患者颈部抵抗,不能正常屈曲;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也提示脑膜受刺激。此外,还需检查患者的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肢体运动和感觉等情况,以判断是否有神经系统受损及受损的部位和程度。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分类等指标,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的类型。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通常会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能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
2.血培养:对于怀疑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血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菌,指导抗生素的选择。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血标本,可提高培养的阳性率。
3.脑脊液检查:是诊断脑膜炎的重要方法。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的压力、外观、生化指标(如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等)及细胞计数和分类。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浑浊,蛋白质含量明显升高,葡萄糖含量降低,细胞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压力正常或轻度升高,外观清亮,蛋白质轻度升高,葡萄糖和氯化物正常,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
四、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可帮助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等。对于发现脑部的病变,如脑水肿、脑脓肿等有一定的价值。
2.头颅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更强,能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的细微结构和病变,对于早期诊断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脑膜炎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发热、哭闹、拒奶等。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要更加轻柔、耐心。腰椎穿刺时需要家长配合固定患儿体位。儿童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快,应密切观察病情。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症状也可能不典型。在诊断过程中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避免漏诊。同时,老年人对检查和治疗的耐受性较差,在选择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其身体承受能力。
3.孕妇:孕妇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辐射的检查方法,如CT。如需进行腰椎穿刺,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在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4.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且容易发生机会性感染。诊断时要考虑到可能的特殊病原体感染,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