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血症与败血症区别
脓毒血症与败血症在定义与本质、病原体相关情况、临床表现差异、诊断要点区别及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脓毒血症是感染引发机体过度免疫反应及全身病理性损伤,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发展而来,有全身炎症反应及器官功能障碍表现,诊断需符合全身性感染标准并评估器官功能,治疗需控感染源、支持治疗;败血症是致病菌等入血繁殖致全身性严重感染,主要由致病菌引起,有寒战高热等表现,靠血培养等确诊,治疗以抗感染及对症支持为主。
一、定义与本质
1.脓毒血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原体侵入人体引发感染后,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导致全身炎症介质的失控释放,进而引起远处器官功能障碍。其本质是感染引发的机体过度免疫反应及全身病理性损伤。
2.败血症: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本质是病原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造成全身性的严重感染状态。
二、病原体相关情况
1.脓毒血症: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感染后发展而来,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例如细菌感染中,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等)都可引发导致脓毒血症的感染;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等也能引起。
2.败血症:主要由致病菌引起,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也有真菌等病原体引发败血症,但相对细菌引起的败血症占比可能稍低。
三、临床表现差异
1.脓毒血症:除了有原发感染灶的表现外,还会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的一系列表现,如体温可升高或降低、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器官功能障碍相关表现,如尿量减少(提示肾功能可能受累)、神志改变(提示可能有脑功能受累等)。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脓毒血症可能更易出现精神萎靡、喂养困难等表现;老年人脓毒血症可能症状不典型,体温异常等表现可能不明显,但器官功能衰退可能使病情进展更迅速。
2.败血症:常有寒战、高热(可呈弛张热或间歇热),皮肤可出现瘀点,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等表现,如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不同性别在败血症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卧床、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人群更易发生败血症且病情可能更重,病史方面有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的人群发生败血症风险更高。
四、诊断要点区别
1.脓毒血症:需要符合全身性感染的一些诊断标准,如存在感染证据,同时具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相关指标(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白细胞计数等异常),并且要评估是否存在器官功能障碍等情况。例如依据Sepsis3标准,需有感染来源,同时具备至少1条SIRS标准(体温>38.3℃或<36℃;心率>90次/分;呼吸频率>20次/分或PaCO?<32mmHg;白细胞计数>12×10?/L或<4×10?/L或未成熟中性粒细胞>10%),并存在器官功能障碍相关指标等。
2.败血症:主要依据血培养等病原学检查发现致病菌,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如有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等表现,血培养阳性是确诊败血症的关键依据。但血培养可能存在假阴性情况,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不同之处
1.脓毒血症:首先要控制感染源,如清除感染病灶等。同时进行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呼吸支持(如必要时机械通气)、循环支持(如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等)。对于儿童脓毒血症,要特别注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如在液体管理等方面要根据儿童体重等准确计算,避免过量或不足;老年人脓毒血症治疗时要考虑其器官功能衰退情况,用药等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改善一般情况等。
2.败血症:主要是积极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出现感染性休克时进行抗休克治疗等。不同性别在败血症治疗上无特殊差异,但生活方式不同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发生败血症时,要积极控制血糖等基础疾病相关因素,病史中有免疫抑制剂使用等情况的人群,在抗感染治疗时要考虑免疫状态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