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走路注意什么
胫骨平台骨折康复期间需从多方面注意,康复阶段分早期(术后16周)、中期(术后612周)、后期(术后12周以后),各阶段按要求逐渐增加负重、行走时间,且后期才可弃拐;行走姿势要保持身体直立、足跟先着地;周围环境要选平坦干燥、光线充足之处;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慢康复、多辅助、防摔倒,儿童需家长监督、定期复查,肥胖人群要控体重、早做非负重锻炼,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要防感染、控病情。
一、康复阶段注意事项
1.早期(术后16周):此阶段骨折部位尚处于初步愈合期,骨折端稳定性差。在医生评估允许开始走路训练时,首先要使用辅助器械,如拐杖或助行器,减轻受伤腿部的负重。一般是将身体重量的20%30%逐渐过渡式地放在受伤的腿上。刚开始每次行走时间不要超过1015分钟,每天34次。行走过程要缓慢,步子不宜过大,避免患肢突然用力或受到外力撞击。例如,患者可能会因急于恢复而步子迈得大,导致骨折处受牵拉影响愈合。
2.中期(术后612周):随着骨折的进一步愈合,可以根据医生建议逐渐增加负重量至50%70%。借助双拐行走时尝试适当加大步幅,但仍要保持稳定。此阶段每次行走时间可延长至2030分钟,每天增加到45次。不过,依然要密切关注受伤部位是否有疼痛、肿胀加剧等情况。
3.后期(术后12周以后):当影像学显示骨折愈合良好,经过医生评估可以弃拐正常行走。但初期也要注意控制行走速度和时长,一次行走不要超过4060分钟,避免过度劳累。开始时可以进行平地慢走训练,逐步提高下肢的力量和协调性,待适应后再尝试上下楼梯等有一定难度的运动。
二、行走姿势注意点
1.保持身体直立:脊柱要处于自然的生理曲度,双肩放松并保持水平。如果身体歪斜,会使受伤的胫骨平台受力不均,影响愈合效果。如患者可能因习惯或疼痛而不自觉弯腰驼背、身体向一侧倾斜。
2.足部着地方式:先以脚跟着地,然后平稳地过渡到脚掌和脚尖,避免用前脚掌直接用力着地,否则会增加胫骨平台的压力,不利于恢复。同时,要保证双脚正常的宽度间距行走,不要内八或外八姿态,这两种异常姿态会改变膝关节的受力方向和程度。
三、周围环境选择
1.地面状况:尽量选择平坦、干燥、没有障碍物的地面行走。像崎岖不平的山路、湿滑的瓷砖地面或者堆满杂物的小道都不适合。在不平的地面行走,受伤的腿部容易因突然的受力不均而再次损伤;在湿滑地面行走容易滑倒,直接伤害到骨折部位。例如,患者在卫生间湿滑地面摔倒,可能导致骨折处再次断裂。
2.光线条件:选择光线充足的区域。如果光线昏暗,可能会看不清道路情况,导致绊倒、扭伤等意外发生,影响骨折的康复。例如,在傍晚或清晨光线不足时,在没有路灯的小道行走就存在较高风险。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骨骼愈合速度相对较慢,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较差。在行走时,更要严格遵循康复阶段的要求,适当延长每个阶段的康复时间。增加使用辅助器械的时间,如长时间使用拐杖或助行器,并且最好有家人陪同。同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摔倒,因为老年人摔倒后更容易造成二次骨折,恢复难度也更大。
2.儿童:儿童骨骼正在发育阶段,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他们活泼好动,难以长时间遵守行走注意事项。家长要密切陪伴和监督,控制儿童的活动范围和活动量。同时,定期带儿童到医院复查,确保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儿童可能在康复过程中因疼痛无法准确表述具体感受,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
3.肥胖人群:肥胖人群身体重量较大,会给受伤的胫骨平台带来更大的压力。在康复过程中要更加严格控制体重,避免因体重过重影响骨折愈合。可以在医生建议下,在康复早期进行一些非负重的运动锻炼,如在床上进行腿部肌肉伸缩训练、空中蹬自行车等,以减轻身体负担。
4.患有糖尿病或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这类人群身体恢复能力较差,骨折愈合时间可能会延长。在行走康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和皮肤状况,防止伤口感染和并发症发生。同时,严格控制基础疾病的病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确保血糖、血压等指标稳定。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伤口愈合,导致骨折部位感染风险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