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尿道感染是怎么回事
尿道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异常繁殖的感染性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老年人等,常见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症状包括尿频、尿急等;经常尿道感染的原因有生理结构因素(女性尿道短且近肛门、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等)、个人卫生习惯不佳、机体免疫力下降、尿路梗阻、医源性因素;不同人群(儿童、育龄期女性、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有各自的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多喝水勤排尿、加强锻炼、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避免憋尿;治疗上应及时就医检查,根据药敏选药足疗程治疗,去除诱发因素,复杂或反复发作者可能需长期低剂量抑菌治疗,同时关注症状变化及时复诊。
一、尿道感染的概述
尿道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异常繁殖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及尿道畸形者。病原体可包括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严重时可出现血尿、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二、经常尿道感染的原因
1.生理结构因素
女性尿道较短且宽直,距离肛门较近,因而细菌更容易进入尿道引发感染,尤其是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和身体负担加重会增加感染几率。老年男性则可能因前列腺增生导致尿路梗阻,尿液排出不畅,细菌容易在尿道内滋生。
2.个人卫生习惯
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勤换内裤、不清洁会阴部等,为细菌滋生创造了条件;大便后由肛门向尿道方向擦拭,容易将肠道细菌带到尿道周围;性生活前后不做好清洁工作,也会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
3.机体免疫力下降
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营养不良,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慢性疾病,或者正在接受化疗、使用免疫抑制剂等,都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身体抵抗细菌入侵的能力减弱,从而容易反复发生尿道感染。
4.尿路梗阻
泌尿系统结石、肿瘤、先天性尿道狭窄等原因可引起尿路梗阻,尿液流动不畅,细菌难以随尿液排出,在尿路内大量繁殖,导致感染反复发生。
5.医源性因素
频繁进行导尿、膀胱镜检查等尿路侵入性操作,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破坏尿道的防御机制,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尤其是女童,尿道较短且自我卫生意识较差,家长要注意为孩子勤换尿布或内裤,做好会阴部清洁。如果孩子出现排尿哭闹、尿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尿路侵入性操作。
2.育龄期女性
在经期要注意勤换卫生巾,选择质量合格的产品。性生活后及时排尿、清洗会阴部。孕期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定期进行产检,监测尿常规。
3.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弱,要注意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均衡饮食。如果患有前列腺增生、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出现排尿困难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4.免疫力低下人群
这类人群要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基础疾病,合理使用免疫调节剂。
四、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女性要注意会阴部清洁,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勤换内裤,选择棉质、透气性好的内裤。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要清洗外生殖器,性生活后女性及时排尿。
2.多喝水,勤排尿
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一般建议饮用15002000毫升水,通过频繁排尿来冲刷尿道,减少细菌在尿道内停留和繁殖的机会。
3.加强锻炼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患有糖尿病、尿路结石等疾病的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尿道感染的发生风险。
5.避免憋尿
有尿意时及时排尿,避免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滋生细菌。
五、治疗建议
如果经常发生尿道感染,应及时就医,进行尿常规、尿培养等检查,明确病原体种类,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期间要严格按照医嘱足疗程用药,不能随意停药,以免感染复发。同时要积极去除诱发因素,如纠正尿路梗阻等。对于复杂性尿道感染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低剂量抑菌治疗。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有发热、腰痛等症状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