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癌是什么病
骨癌是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的恶性肿瘤,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其症状有疼痛、肿块、功能障碍、骨折及全身症状等,病因与遗传、环境、骨骼良性病变恶变等因素有关。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不同人群受骨癌影响不同,儿童和青少年要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人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女性要关注生殖系统健康,特定生活方式人群要改善生活习惯,有其他病史人群要同时控制基础疾病。
一、骨癌的定义
骨癌并非单一疾病,而是指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的恶性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骨癌起源于骨骼系统本身的细胞,又分为良性和恶性;继发性骨癌则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至骨骼所致。
二、骨癌的症状
1.疼痛:是骨癌早期主要症状,开始为间歇性隐痛,随病情发展逐渐变为持续性剧痛,夜间疼痛加重,影响患者睡眠和日常生活。
2.肿块:部分患者可在骨的表面摸到肿块,良性肿块生长缓慢、边界清晰、质地较硬,一般无明显压痛;恶性肿块生长迅速,边界不清,质地硬且活动度差,可伴有压痛。
3.功能障碍:随着肿瘤生长,可影响邻近关节活动,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如肢体无法正常屈伸、行走困难等。
4.骨折:骨癌破坏骨质,使骨骼强度下降,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可能发生骨折,即病理性骨折。
5.全身症状:晚期骨癌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贫血、发热等全身症状。
三、骨癌的病因
骨癌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与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方面,某些遗传性疾病如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发生骨癌风险较高;环境因素中,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可能增加骨癌发生几率;化学物质如苯、甲醛等也可能诱发骨癌;此外,骨骼的某些良性病变如骨囊肿、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等,若长期不治疗,也有恶变可能。
四、骨癌的诊断
1.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骨骼形态、结构改变,是初步筛查骨癌的常用方法;CT能更清晰显示骨骼病变细节,对于判断肿瘤范围、有无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情况有重要价值;MRI对软组织分辨能力强,可准确显示肿瘤与周围神经、血管关系,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骨扫描可发现全身骨骼潜在病变,对判断骨癌是否转移有重要意义。
2.病理检查:是诊断骨癌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肿瘤的类型、分级,为后续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五、骨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是治疗骨癌的主要方法,包括保肢手术和截肢手术。保肢手术适用于早期骨癌患者,可在切除肿瘤同时保留肢体功能,但术后可能需进行骨重建;截肢手术则用于肿瘤广泛侵犯、无法保肢或伴有严重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患者。
2.化疗:分为术前化疗和术后化疗。术前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为保肢手术创造条件;术后化疗可杀灭可能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转移风险。常用化疗药物有顺铂、阿霉素等。
3.放疗: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可作为手术辅助治疗,也可用于无法手术患者的姑息治疗,缓解疼痛、控制肿瘤生长。
4.靶向治疗:针对癌细胞特定靶点进行治疗,副作用相对较小。适用于特定基因突变的骨癌患者。
六、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儿童和青少年:此年龄段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癌会影响骨骼正常生长,导致肢体发育畸形。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骨骼生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家长需关注孩子心理变化,给予更多关爱和支持,鼓励孩子积极配合治疗。
2.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差。治疗前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3.女性患者:一些骨癌治疗方法如化疗可能影响女性内分泌系统,导致月经紊乱、提前绝经等。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要关注生殖系统健康,必要时进行相应调理。
4.有特定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人群患骨癌后,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患病后应及时戒烟戒酒,适当增加运动量,提高身体抵抗力,促进康复。
5.有其他病史人群: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治疗骨癌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血糖、血压控制不佳会影响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各项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