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症状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两方面,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全身症状有急骤起病的高热(可达39℃以上甚至40℃,引发头痛等不适,小儿易惊厥)、寒战(因体温调节中枢受刺激)及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局部症状有患病部位持续性剧痛(因骨髓腔压力高刺激骨膜神经)、肿胀(炎症致血管扩张渗出)、压痛(判断病变部位范围重要体征)和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自理及儿童发育)。儿童常见且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防高热惊厥;老年人病情进展快、治疗难,要控基础病、防并发症;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感染,需注意卫生,早诊断治疗并监测免疫功能。
一、全身症状
1.高热: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患者体温可在短期内迅速升高,常高达39℃以上,甚至可达40℃。高热可引发患者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活动能力。小儿因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易受高热影响,可能出现惊厥等严重并发症。
2.寒战:高热同时,患者常伴有寒战,表现为全身不自主地颤抖。这是由于细菌及其毒素刺激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通过寒战来增加产热,以维持升高的体温。寒战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导致患者体力进一步消耗。
3.其他全身症状:病情严重时,患者可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等表现。长期高热、食欲减退等,会造成患者营养摄入不足,身体逐渐消瘦,抵抗力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影响疾病的恢复。
二、局部症状
1.疼痛:患病部位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这是由于骨髓腔内压力增高,刺激骨膜神经引起。疼痛部位明确,多局限于病变骨骼处,活动或受压时疼痛加剧。儿童患者可能因疼痛而不愿活动患肢,表现为患肢的保护性姿势,如拒绝行走、不愿触碰患肢等。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睡眠与休息,长期的疼痛刺激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肿胀:随着炎症的发展,局部软组织出现肿胀。这是因为炎症导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液体和细胞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肿胀一般较为明显,可伴有皮肤发红,触之皮温升高。肿胀会影响患肢的正常活动,且可能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进一步加重局部症状。在小儿骨骼生长发育阶段,严重的肿胀还可能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
3.压痛:病变部位有明显压痛,轻轻按压即可引发患者剧烈疼痛。压痛的范围与炎症累及的区域相关,通过压痛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病变的部位与范围。压痛是临床诊断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重要体征之一,医生在体格检查时会重点关注。
4.功能障碍:由于疼痛、肿胀等原因,患肢常出现功能障碍。如病变发生在四肢长骨,患者可能无法正常行走、持物等;若发生在脊柱,可能影响患者的站立、坐立及弯腰等活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儿童患者,还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较为常见,因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髓丰富,血运旺盛,细菌容易在骨髓内繁殖引发感染。儿童患者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不能准确描述自身症状,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如有无不明原因的哭闹、不愿活动肢体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此外,儿童高热时更易出现惊厥等并发症,家长在孩子发热期间要做好护理,如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避免因高热对孩子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2.老年人:老年人多存在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等情况,一旦发生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且治疗难度相对较大。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骨髓炎的治疗效果,增加感染扩散的风险。因此,老年人在治疗期间,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与护理。同时,由于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较差,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自身免疫力较弱,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这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尽量避免皮肤破损,减少感染机会。一旦出现发热、局部疼痛等疑似骨髓炎的症状,应立即就医,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控制病情至关重要。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免疫功能,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