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一直痛怎么办
尿结石疼痛处理需多方面着手。首先明确其因结石刺激尿路黏膜致痉挛、梗阻引发,不同部位结石疼痛特点有别,且患者个体因素影响疼痛程度与持续时间。一般处理措施有调整体位、局部热敷。非药物干预包括增加水分摄入、适度运动,但特殊疾病患者需遵医嘱。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解痉药、阿片类镇痛药,各有适用情况与副作用。手术治疗有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不同术式适应不同结石情况且有禁忌与并发症。特殊人群如孕妇优先保守治疗;儿童用药谨慎,手术选创伤小术式;老年人治疗要兼顾基础疾病,综合评估选择合适方案。
一、明确疼痛原因
尿结石导致疼痛主要是因为结石刺激尿路黏膜,引起痉挛、梗阻,进而引发疼痛。不同部位的结石,疼痛特点和原因也有差异。比如输尿管结石常引发肾绞痛,多是结石梗阻输尿管,导致肾盂内压力升高,引起平滑肌痉挛所致;膀胱结石则常在排尿时疼痛加剧,这与结石在膀胱内移动刺激膀胱黏膜有关。同时,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会影响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例如,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更敏感;长期喝水少的人,结石形成风险高且疼痛发作可能更频繁;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患者,结石疼痛可能会因炎症而加重。
二、一般处理措施
1.调整体位:尝试变换体位,如坐立、侧卧、弯腰等不同姿势,看是否能缓解疼痛。部分患者通过改变体位,可使结石位置改变,减轻对尿路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疼痛。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或身体虚弱者,在变换体位时需有人协助,防止摔倒受伤。
2.局部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疼痛部位,一般温度控制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平滑肌痉挛,减轻疼痛。但要注意避免烫伤皮肤,尤其是皮肤感觉不敏感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热敷前需先用手测试温度。
三、非药物干预
1.增加水分摄入:大量饮水可增加尿量,稀释尿液中结石物质浓度,减少晶体沉积,还能促使小结石排出,缓解梗阻,减轻疼痛。建议每天饮水量在20003000ml以上,以白开水为宜。对于有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水量,避免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
2.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运动,如跳跃、跑步等。运动有助于结石在尿路内移动,利于排出。但结石疼痛剧烈时,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加重疼痛和损伤尿路。老年人或体质较弱者,运动强度要适中,运动过程中有不适需立即停止。
四、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可有效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如双氯芬酸、吲哚美辛等。但这类药物可能有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有胃肠道溃疡、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需慎用。
2.解痉药:能松弛输尿管平滑肌,缓解痉挛性疼痛,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使用时可能出现口干、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前列腺增生患者使用解痉药可能加重排尿困难,需谨慎使用。
3.阿片类镇痛药:在疼痛剧烈,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使用,如哌替啶等。此类药物有成瘾性,需严格按照医生处方使用,且呼吸抑制、颅脑损伤等患者禁用。
五、手术治疗
1.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适用于直径较小的结石,通过体外产生的冲击波聚焦击碎结石,使其随尿液排出。但有出血性疾病、孕妇等人群禁忌使用。
2.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通过输尿管镜进入尿路,直视下碎石取石,适用于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可能出现输尿管穿孔、感染等并发症。
3.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主要用于较大的肾结石,经皮肤穿刺进入肾脏进行碎石取石。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发生尿结石疼痛,治疗选择受限。一般优先采用保守治疗,如增加饮水、调整体位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需用药,应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必须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避免进行可能影响胎儿的检查和治疗,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等。
2.儿童:儿童尿结石疼痛时,药物使用需谨慎,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因儿童身体尚未发育成熟,药物副作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若需手术,应选择创伤小、恢复快的术式,并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密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在治疗尿结石疼痛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药物治疗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手术治疗前要评估身体耐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