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尿失禁锻炼方法有哪些
压力性尿失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盆底肌训练,通过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提高尿道闭合压改善症状,适合多数轻中度患者,孕妇和老年人训练时需注意强度和身体反应;二是膀胱训练,通过延长排尿间隔增加膀胱容量,适用于有一定膀胱功能者,儿童和糖尿病患者训练时要谨慎;三是生物反馈治疗,借助仪器将盆底肌肉活动信息转化为信号辅助训练,适合不能正确掌握训练方法者,女性生理期和肥胖患者治疗时有特殊注意事项;四是电刺激治疗,利用电流刺激增强盆底肌肉力量,适用于盆底肌肉无力者,哺乳期女性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治疗时需关注相关情况,体内有电子设备者不适合该治疗。
一、盆底肌训练
1.训练原理:压力性尿失禁主要是由于盆底肌肉松弛,导致尿道闭合压力下降。盆底肌训练通过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提高尿道闭合压,从而改善尿失禁症状。
2.训练方法:
找到盆底肌:可以在排尿时尝试中断排尿,所使用的肌肉就是盆底肌。但不建议经常用这种方法寻找,以免影响正常排尿功能。
训练动作:收缩盆底肌肉,持续收缩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进行34组。
3.适用人群:适合大多数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尤其是轻度和中度患者。但如果患者存在急性尿路感染、盆底肌损伤未愈合等情况,应先治疗相关疾病,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训练。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期进行盆底肌训练可以预防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但训练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训练过程中如果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进行训练时要循序渐进,避免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训练。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应暂停训练并咨询医生。
二、膀胱训练
1.训练原理:通过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增加膀胱容量,提高膀胱的储尿能力,从而减少尿失禁的发生。
2.训练方法:
记录排尿日记:患者先记录自己的排尿时间和尿量,了解自己的排尿规律。
制定排尿计划:根据排尿日记,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例如,初始排尿间隔为1小时,逐渐延长至1.5小时、2小时等。
实施排尿计划:按照制定的排尿计划进行排尿,在排尿间隔时间内有尿意时,通过分散注意力等方法抑制尿意。
3.适用人群:适用于有一定膀胱功能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膀胱出口梗阻等疾病,则不适合进行膀胱训练。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的膀胱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进行膀胱训练时要特别注意。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避免过度憋尿影响膀胱功能发育。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神经病变,影响膀胱的感觉和功能。在进行膀胱训练时,要更加谨慎,定期监测血糖和膀胱功能。
三、生物反馈治疗
1.治疗原理:生物反馈治疗是通过仪器将盆底肌肉的活动信息转化为视觉或听觉信号,让患者直观地了解自己盆底肌肉的收缩情况,从而帮助患者正确地进行盆底肌训练。
2.治疗方法:患者需要在医院或专业机构接受治疗。治疗时,将电极放置在患者的阴道或直肠内,通过仪器监测盆底肌肉的活动,并将信息反馈给患者。患者根据反馈信号调整自己的盆底肌收缩。
3.适用人群:对于不能正确掌握盆底肌训练方法的患者,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但如果患者对电极过敏等,则不适合进行该治疗。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女性生理期:女性在生理期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时,要注意电极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
肥胖患者:肥胖患者可能会影响电极的放置和信号的接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调整电极的位置或采用特殊的电极。
四、电刺激治疗
1.治疗原理:电刺激通过电流刺激盆底肌肉,引起肌肉收缩,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改善尿失禁症状。
2.治疗方法:将电极放置在患者的阴道或直肠内,通过仪器发出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电流进行刺激。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周进行23次。
3.适用人群:适用于盆底肌肉无力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但如果患者体内有心脏起搏器等电子设备,则不适合进行电刺激治疗。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女性进行电刺激治疗时,要注意避免影响乳汁分泌。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乳房胀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电刺激治疗时,要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因为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会影响患者对电刺激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