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耳炎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两大类。其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如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通过咽鼓管等途径侵入)、免疫反应、咽鼓管功能障碍。症状上,化脓性中耳炎有耳痛、听力减退等,非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是听力下降等。危害为可能导致听力下降及引发并发症。诊断依靠患者病史、症状结合耳部检查。治疗方面,轻症非化脓性可药物治疗,情况不佳或有严重并发症者可手术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注意耳部卫生、正确喂奶,老人治疗要考虑基础疾病,孕妇要考虑药物对胎儿影响。预防可从增强体质、注意耳部卫生、治疗鼻咽部疾病、正确哺乳姿势等方面入手。
一、定义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
二、病因
1.感染因素: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或病毒可通过咽鼓管途径侵入中耳。比如上呼吸道感染时,炎症向咽鼓管蔓延使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另外,游泳时姿势不当,使水通过鼻咽部进入中耳引发炎症;婴幼儿仰卧位吃奶,奶汁易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感染。
2.免疫反应:变态反应可引起咽鼓管黏膜的水肿,导致咽鼓管阻塞,造成中耳负压,引起渗出性中耳炎。
3.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环境沟通的唯一通道,当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黏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黏膜静脉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鼓室内出现漏出液。
三、症状
1.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耳痛,疼痛往往比较剧烈,呈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吞咽及咳嗽时耳痛加重;听力减退及耳鸣,开始耳闷,继而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长期或间歇性耳部流脓,脓液性质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2.非化脓性中耳炎:也就是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症状有听力下降,儿童常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耳痛一般不明显,可为轻微耳痛或耳内闷胀感、堵塞感;耳鸣可为间歇性,如“劈啪”声,擤鼻、打呵欠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四、危害
1.听力下降:若不及时治疗,中耳炎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影响患者的语言发育(尤其是儿童)、学习和社交活动。
2.引发并发症:炎症可能侵犯周围组织,如引起鼓膜穿孔、鼓室硬化、胆脂瘤形成等,严重时可导致颅内、外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危及生命。
五、诊断
医生一般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结合耳部检查进行诊断。耳部检查包括耳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鼓膜的形态、色泽等,判断有无穿孔、充血、积液等;听力测试,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和性质;影像学检查,如颞骨CT等,有助于了解中耳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六、治疗
1.药物治疗:对于轻症的非化脓性中耳炎,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减轻咽鼓管黏膜肿胀;化脓性中耳炎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可配合使用滴耳剂。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反复发作或存在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乳突根治术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是中耳炎的高发人群,由于其咽鼓管比较短、宽、直,鼻咽部的细菌容易进入中耳。家长要注意儿童的耳部卫生,喂奶时避免婴儿仰卧位吃奶。儿童感冒后要注意观察耳部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儿童用药要严格遵医嘱,一些成人用药不适合儿童使用,且用药剂量需根据年龄和体重精确计算。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弱,患中耳炎后恢复较慢。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中耳炎时要考虑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药物治疗需谨慎选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3.孕妇:孕妇患中耳炎治疗时要充分考虑用药对胎儿的影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可以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耳部清洁等。
八、预防
1.增强体质,积极预防感冒。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2.注意耳部卫生,游泳时佩戴耳塞,避免污水进入耳朵。不要随意掏耳朵,如需清理耵聍,可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3.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防止炎症蔓延至中耳。
4.提倡正确的哺乳姿势,避免婴幼儿平躺着吃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