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前兆6个表现暗示脑部栓塞
脑血栓前兆常见有突然眩晕、短暂性视力障碍、言语不利、肢体麻木无力、哈欠连连、血压异常这6个表现。不同人群需注意,老年人应规律作息、清淡饮食、适当运动并定期体检;高血压患者要规范服药、稳定情绪、戒烟限酒;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合理饮食、控制体重;肥胖人群应通过饮食和运动减重;吸烟者需尽快戒烟;长期久坐人群要定时活动、多喝水以促进血液循环。
一、脑血栓前兆的6个常见表现
1.突然眩晕:眩晕是脑血栓较为常见的前兆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最为多见。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高血压患者若1至2天内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会明显增加。这是因为脑血管发生堵塞前,脑部血液供应受到影响,导致平衡感和空间定向功能障碍,从而引发眩晕。
2.短暂性视力障碍:表现为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看东西不完整,这种现象多在1小时内自行恢复。这是因为视网膜短暂性缺血,而视网膜的血液供应来源于颈动脉分支,当颈动脉或眼动脉等血管出现病变,影响到视网膜血供时,就会出现这种症状,是较早的脑血栓预警信号。
3.言语不利:患者突然说话含糊不清,甚至说不出话来,或者听不懂别人说话,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但过一段时间后又可自行恢复正常。这是由于大脑语言中枢短暂性缺血,导致语言功能出现障碍。语言中枢对缺血缺氧较为敏感,一旦脑部血管有堵塞趋势,影响到其血液供应,就容易出现此类症状。
4.肢体麻木无力:一侧肢体突然出现麻木、无力感,拿东西时手中物品突然掉落,走路时一侧下肢发软,甚至突然跌倒。这是因为脑部血管堵塞影响到了支配肢体运动和感觉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异常。这种肢体异常往往是突然发生,且症状可能逐渐加重。
5.哈欠连连:患缺血性脑血栓病者,80%发病前5至10天会出现哈欠连连的现象。这是因为大脑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通过哈欠这种深呼吸动作来增加氧气吸入量,改善脑部血氧供应。当脑部血管逐渐堵塞,脑组织慢性缺氧时,就会频繁出现打哈欠的症状。
6.血压异常: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也是形成脑血栓的前兆。血压的急剧波动,反映了脑血管调节功能的紊乱,过高的血压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使血栓形成;过低的血压则会造成脑部灌注不足,血液流速减慢,也容易形成血栓。
二、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更应关注这些脑血栓前兆表现。日常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饮食上,以清淡、低脂、低盐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血压升高。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增强体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遵医嘱控制基础疾病。
2.高血压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除了关注血压数值,也要留意是否出现上述脑血栓前兆症状。日常生活中,情绪要保持稳定,避免大喜大悲,因为情绪波动易导致血压升高。同时,戒烟限酒,减少对血管的不良刺激。
3.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脑血栓发病风险。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积极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如餐后散步等,有助于血糖控制和改善血液循环。
4.肥胖人群:肥胖往往伴随着代谢紊乱,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问题,增加脑血栓发病几率。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减轻体重,饮食上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取。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游泳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逐步减轻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5.吸烟者:吸烟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促使血栓形成,应尽快戒烟。可采用逐步戒烟法、替代疗法等辅助戒烟,同时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戒烟后,身体的血液循环和血管健康状况会逐渐改善,脑血栓的发病风险也会相应降低。
6.长期久坐人群:长时间坐着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这类人群要定时起身活动,每坐1小时左右,起身活动5至10分钟,伸展四肢,走动走动。工作间隙可进行简单的肢体运动,如踮脚尖、转动脚踝等,促进血液循环。多喝水,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