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狭窄是怎么回事
尿道狭窄是泌尿外科常见病症,分为先天性、外伤性、医源性三类,临床表现有排尿困难及其他相关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尿道造影、尿道镜检查,治疗原则包括尿道扩张术、内镜下尿道狭窄切开术、尿道端端吻合术、尿道替代成形术等。
一、定义与概述
尿道狭窄是指尿道任何部位的机械性管腔异常狭小,致使尿道内排尿受阻的一种疾病。它可发生于尿道的前列腺部、膜部、球部及阴茎部等不同部位,是泌尿外科常见病症之一。
二、病因分类
(一)先天性尿道狭窄
多因胚胎发育异常所致,例如尿道外口狭窄、尿道瓣膜、精阜肥大等情况,这些先天性结构异常从出生时就存在,影响尿道正常的管径和排尿功能。在儿童群体中相对较为常见,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组织分化等因素相关,不同性别儿童均可能患病,但具体发病机制与胚胎时期尿道发育的特定环节异常有关。
(二)外伤性尿道狭窄
多有尿道损伤病史,如骨盆骨折、会阴部骑跨伤等。骨盆骨折时,强大的暴力可能直接损伤后尿道,导致尿道断裂、血肿形成,后期瘢痕组织增生,引起尿道狭窄;会阴部骑跨伤常导致前尿道球部损伤,同样在愈合过程中形成瘢痕,造成尿道狭窄。这种情况在有明确外伤史的人群中高发,男性由于尿道解剖特点,相对更易发生外伤性尿道狭窄。
(三)医源性尿道狭窄
多与尿道器械操作、尿道手术等有关。例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尿道扩张术等操作不当,或者尿道肿瘤切除术后等,手术过程中对尿道组织的损伤以及术后瘢痕愈合,都可能引发尿道狭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因接受相关医疗操作的情况不同,发生医源性尿道狭窄的风险也有所差异,比如中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接受经尿道手术的概率较高,相应医源性尿道狭窄风险相对增加。
三、临床表现
(一)排尿困难
是尿道狭窄最主要的症状。轻度狭窄时,排尿可能仅有轻度费力,尿线变细;随着狭窄加重,排尿困难逐渐明显,表现为尿流变细、射程缩短、排尿时间延长,严重时可出现尿潴留,即膀胱内尿液无法排出,下腹部胀痛明显。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由于身体状况和尿道狭窄程度不同,排尿困难的表现轻重不一,儿童可能因排尿困难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出现腹部膨隆等表现。
(二)其他表现
长期排尿困难可导致膀胱逼尿肌增厚,后期失代偿时,可出现膀胱残余尿量增多、尿频、尿急等膀胱功能异常表现;若并发尿路感染,还可出现尿痛、发热等症状;严重尿道狭窄合并尿潴留时,可能导致双侧肾积水,进而出现腰痛、肾功能损害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外伤史、尿道器械操作史、感染史等情况,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等,这对于判断尿道狭窄的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至关重要。不同人群的病史特点不同,比如有骨盆骨折病史的患者需重点考虑外伤性后尿道狭窄,有尿道手术史的患者要警惕医源性尿道狭窄。
(二)体格检查
包括外阴部检查,观察尿道外口情况,有无狭窄、畸形等;直肠指诊,对于后尿道狭窄的患者,可通过直肠指诊了解前列腺部尿道的情况等。儿童进行体格检查时需更加轻柔、耐心,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和抗拒。
(三)尿道造影检查
是诊断尿道狭窄的重要方法,可明确狭窄的部位、长度、程度及尿道周围情况等。通过尿道造影能够清晰显示尿道狭窄的具体形态,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不同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可能选择不同的尿道造影方式,如逆行尿道造影、排泄性尿道造影等。
(四)尿道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尿道狭窄部位的情况,包括狭窄的程度、有无瘢痕、有无合并其他病变等,同时还可进行活检等操作,但对于儿童进行尿道镜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谨慎操作,避免造成尿道进一步损伤。
五、治疗原则
(一)尿道扩张术
适用于轻度尿道狭窄患者,通过尿道探子等器械逐步扩张尿道,以缓解狭窄。但该方法需要定期进行,且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对于儿童患者,需权衡扩张的必要性和可能带来的损伤,谨慎选择。
(二)内镜下尿道狭窄切开术
利用尿道镜等内镜设备,在直视下切开狭窄部位的瘢痕组织,解除尿道狭窄。该方法创伤相对较小,但对于复杂的尿道狭窄可能效果有限。
(三)尿道端端吻合术
对于合适的患者,可进行尿道端端吻合术,直接切除狭窄段尿道后重新吻合,恢复尿道的连续性。但手术难度相对较大,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
(四)尿道替代成形术
当尿道狭窄段较长、无法进行端端吻合时,可采用尿道替代成形术,利用自身其他组织(如阴茎皮瓣、膀胱黏膜等)来重建尿道。这种手术方式适用于较为复杂的尿道狭窄情况,在儿童患者中需要充分考虑组织的可利用性和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