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人是否有感染狂犬病
狂犬病的判断可从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三方面进行,同时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病史判断包括暴露史,如被可能携带病毒动物咬伤、抓伤,从事动物相关工作者及儿童易暴露,还需判断暴露程度分为一、二、三级;症状判断涵盖前驱期类似感冒且伤口异样、兴奋期高度兴奋有恐水等典型症状、麻痹期肌肉痉挛停止进入瘫痪昏迷;实验室检查有病毒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病毒分离、抗体检测;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暴露后家长要及时带医并详细告知情况,检查考虑配合度,治疗安抚情绪;孕妇暴露后需及时预防处置,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安全有效并关注心理;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症状可能不典型,暴露后积极预防,必要时增加疫苗剂量或次数,关注基础疾病。
一、病史判断
1.暴露史
人感染狂犬病通常是因为被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或黏膜接触了病毒污染物。若近期有被狗、猫、蝙蝠等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的经历,尤其是动物表现出狂躁、攻击性强、流涎等异常行为时,感染风险较高。例如流浪狗、野生动物等,它们感染狂犬病的概率相对较高。对于从事动物相关工作的人员,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等,由于经常接触动物,即使是轻微的皮肤损伤接触到动物唾液等,也有感染可能。儿童因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与动物玩耍时可能被咬伤、抓伤而不自知,家长需仔细检查孩子身体,询问孩子与动物接触情况。
2.暴露程度
按照暴露性质和严重程度,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一级暴露为接触或喂养动物,或完好的皮肤被舔,这种情况通常无感染风险;二级暴露为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此情况有一定感染风险;三级暴露为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或破损皮肤被舔舐,或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污染,或暴露于蝙蝠,感染风险高。准确判断暴露程度对于评估感染可能性很重要。
二、症状判断
1.前驱期症状
狂犬病潜伏期一般为13个月,少数短至1周以内或长至1年以上。前驱期可出现低热、倦怠、头痛、全身不适等类似感冒的症状,继而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部分患者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此阶段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对于有暴露史且出现这些症状的人,需高度警惕狂犬病可能。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自身症状,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
2.兴奋期症状
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恐水是狂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患者虽口渴但不敢饮水,看见水、听到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的咽肌痉挛。外界多种刺激如风、光、声也可引起咽肌痉挛。患者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表现为唾液分泌增多、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此阶段症状较为典型,一旦出现,结合暴露史,高度提示狂犬病。
3.麻痹期症状
兴奋期过后,患者肌肉痉挛停止,进入全身弛缓性瘫痪,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此阶段病情已非常严重。
三、实验室检查判断
1.病毒抗原检测
可取患者的唾液、脑脊液、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等,用免疫荧光抗体法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该方法快速、敏感,有助于早期诊断,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狂犬病。
2.病毒核酸检测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狂犬病的诊断和病毒分型。
3.病毒分离
从患者的唾液、脑脊液、脑组织等标本中分离狂犬病病毒,是诊断狂犬病的“金标准”,但该方法耗时较长,技术要求高,一般不作为常规诊断方法。
4.抗体检测
检测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的狂犬病病毒抗体。未接种过狂犬病疫苗者,中和抗体阳性有助于诊断狂犬病;接种过狂犬病疫苗者,中和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暴露后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就医,仔细告知医生孩子与动物接触的详细情况。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医生在检查时需更加细致。在进行实验室检查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配合度,尽量选择无创或微创的检查方法。治疗过程中,要安抚孩子情绪,避免因恐惧加重病情。
2.孕妇
孕妇暴露后也需要及时进行暴露后预防处置,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对孕妇和胎儿都是安全有效的,无需因怀孕而推迟或放弃接种。同时,要密切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3.免疫功能低下者
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狂犬病后可能症状不典型,诊断相对困难。这类人群暴露后更要积极进行预防处置,必要时可增加疫苗接种剂量或次数。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基础疾病,避免因免疫功能低下影响疫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