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潴留治疗方法
尿潴留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导尿术,能解除急性尿潴留,但长期留置导尿管有感染等并发症;耻骨上膀胱造瘘术适用于导尿失败或不宜经尿道导尿的情况,可减少尿道感染及狭窄风险;药物治疗如α受体阻滞剂和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各有适用情况及不良反应;针灸推拿通过针刺穴位或按摩小腹部改善症状,但有适用人群限制;康复训练包含盆底肌训练和定时排尿训练,有助于缓解慢性尿潴留。同时针对老年人、孕妇及产后女性、儿童等特殊人群,在治疗尿潴留时也有相应的注意事项。
一、导尿术
导尿术是解除急性尿潴留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将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使尿液排出。操作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以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对于不能自行排尿且膀胱充盈明显的患者,导尿可迅速缓解症状。但长期留置导尿管可能会引发感染、尿道损伤等并发症,需根据患者情况适时更换导尿管并做好护理。比如老年患者尿道黏膜较脆弱,操作时更要注意轻柔,避免损伤。对于有尿道狭窄病史的患者,导尿难度可能增加,需选择合适管径的导尿管或借助特殊器械辅助操作。
二、耻骨上膀胱造瘘术
1.适用情况:当导尿失败或不宜经尿道导尿时,可考虑耻骨上膀胱造瘘术。如尿道损伤、前列腺增生导致导尿管无法插入等情况。该手术是在耻骨上区切开皮肤,穿刺膀胱并置入造瘘管,尿液经造瘘管引出体外。
2.优点与注意事项:与长期留置导尿管相比,耻骨上膀胱造瘘能减少尿道感染及狭窄的风险。但造瘘术后需注意保持造瘘口清洁,定期更换造瘘管,防止造瘘管堵塞、脱出等情况。对于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力相对较低,造瘘口更易感染,需加强局部护理及血糖控制。
三、药物治疗
1.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可松弛膀胱颈部及前列腺平滑肌,降低尿道阻力,促进尿液排出。适用于因前列腺增生等原因导致的下尿路梗阻引起的尿潴留。但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老年患者使用时需注意监测血压,防止因体位性低血压导致跌倒。
2.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如溴新斯的明,可增加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促进排尿。主要用于术后或产后等功能性尿潴留。但此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对于本身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四、针灸推拿
1.针灸:针刺关元、气海、三阴交、中极等穴位,通过调节人体经络气血,可能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改善尿潴留症状。有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对部分功能性尿潴留患者有一定疗效。但针刺需由专业医生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损伤周围组织。对于皮肤过敏或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避免针灸治疗。
2.推拿:通过按摩小腹部,沿顺时针方向轻柔按摩,可刺激膀胱平滑肌,促进尿液排出。该方法简单易行,患者家属也可学习操作。但按摩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损伤膀胱。对于有腹部手术史或腹部皮肤破损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五、康复训练
1.盆底肌训练:患者可进行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的训练,如Kegel运动。通过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膀胱和尿道的功能,有助于缓解慢性尿潴留症状。此训练适合各种原因导致的尿潴留患者,尤其适用于产后或老年女性。训练时要注意正确的收缩和放松方式,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定时排尿训练:对于一些因神经系统病变等导致的慢性尿潴留患者,可尝试定时排尿训练。即根据患者膀胱容量和排尿规律,设定固定的排尿时间,即使无尿意也尝试排尿。长期坚持有助于建立规律的排尿反射,改善尿潴留情况。但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憋尿,防止膀胱过度充盈造成损伤。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尿潴留时,药物治疗需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因老年人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如使用α受体阻滞剂时,与降压药同服可能增强降压效果,导致低血压。导尿或造瘘术时,因老年人抵抗力弱,更要严格做好无菌操作及术后护理,防止感染。康复训练时,要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避免因训练过度造成损伤。
2.孕妇及产后女性:孕妇出现尿潴留多与子宫压迫等因素有关,治疗时应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法。尽量避免使用药物,可先尝试导尿或针灸推拿等方法。产后女性发生尿潴留,除了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外,要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因产后情绪波动可能影响排尿。
3.儿童:儿童尿潴留较少见,一旦发生多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尿道异物等有关。治疗时需谨慎选择方法,优先考虑无创或微创治疗。药物治疗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导尿时要选择合适管径的导尿管,操作轻柔,减少对儿童尿道的损伤。家长要做好儿童的心理安抚,避免因治疗造成心理创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