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治不好吗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死亡率近乎100%且发病后无有效治愈方法的急性传染病,其难以治愈是因病毒具嗜神经性可躲避免疫系统攻击、能抑制宿主免疫反应实现免疫逃逸以及发病机制复杂致神经损伤难逆转和多器官功能衰竭;预防措施包括暴露前对高风险人群免疫接种、暴露后规范处置(清洗伤口、接种疫苗、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和加强动物管理;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被咬伤后需注意相应事项;暴露后处理措施有彻底清洗伤口、按程序接种疫苗以及Ⅲ级暴露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Ⅱ级暴露者需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血清,有效的预防可降低发病风险,暴露后及时规范处理能保障生命安全。
一、狂犬病的现状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为100%,是迄今人类所知最凶险的传染病之一。尽管在医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但目前仍然没有针对狂犬病发病后的有效治愈方法。
二、狂犬病难以治愈的原因
1.病毒特性:狂犬病毒具有嗜神经性,病毒最初在伤口附近的肌细胞小量增殖,可在局部停留3天或更久,然后入侵人体近处的末梢神经。之后病毒以较快的速度沿神经的轴突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展,至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大量繁殖,入侵脊髓并很快到达脑部,主要侵犯脑干、小脑等处的神经细胞。这种独特的嗜神经特性使得病毒能够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难以被药物直接作用。
2.免疫逃逸:狂犬病毒感染后,它能够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一方面,病毒可以干扰免疫细胞的功能,使机体无法及时有效地识别和清除病毒;另一方面,病毒在神经系统内传播,而血脑屏障会阻止一些免疫细胞和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免疫系统难以对病毒进行全面攻击。
3.发病机制复杂:狂犬病发病后,患者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如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这些症状的产生是由于病毒对神经系统的广泛破坏,目前医学上难以逆转这种神经损伤。而且,病毒引发的炎症反应和病理变化在发病后进展迅速,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三、狂犬病的预防
1.暴露前预防:对于一些高风险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狂犬病研究人员等,建议进行暴露前免疫接种。一般采用三剂次接种程序,可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2.暴露后预防:当人被疑似感染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或舔舐黏膜后,应立即进行规范的暴露后预防处置。包括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清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并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必要时还需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3.动物管理:加强对犬猫等动物的管理,定期为宠物接种狂犬病疫苗,避免其成为病毒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同时,减少流浪动物的数量,对流浪动物进行合理的收容和管理。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由于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更容易被动物抓伤或咬伤。家长应教育儿童如何与动物正确相处,避免激怒动物。一旦儿童发生暴露,应尽快带其到医院进行处理。在接种疫苗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反应,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局部红肿等,一般可自行缓解。
2.孕妇:孕妇如果发生狂犬病暴露,也需要及时进行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狂犬病疫苗是安全的,不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但在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决定。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弱。如果被动物咬伤,应尽快进行暴露后预防处置。同时,由于老年人可能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接种疫苗后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五、暴露后处理措施
1.伤口处理:无论伤口大小,都应立即用20%的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也可用清水代替)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者清洁剂。较深伤口冲洗时,可用注射器或者高压脉冲器械伸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做到全面彻底。
2.疫苗接种:狂犬病疫苗接种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措施。一般采用五针免疫程序,即在暴露后的第0、3、7、14和28天各注射一剂。也有采用四针免疫程序的,具体应根据疫苗种类和医生建议选择。
3.被动免疫制剂使用:对于Ⅲ级暴露者,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Ⅱ级暴露者,在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同时,还需要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血清。
虽然目前狂犬病无法治愈,但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如规范的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可以大大降低狂犬病的发生风险。一旦发生暴露,应及时、规范地进行处理,以最大程度保障生命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