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肩周炎症状及治疗
急性肩周炎症状包括起病急、疼痛剧烈且多为持续性钝痛,活动或夜间加重,可向颈部、上臂放射,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受限,以外展、外旋及后伸明显,肩部周围有压痛,还可能出现肌肉痉挛与萎缩。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如休息、急性发作初期冰敷;药物治疗,像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物理治疗,如急性症状缓解后热敷、专业按摩、针灸;康复训练,如摆动训练、滑轮训练。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恢复慢,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与康复训练强度;儿童及青少年少见,尽量避免用药,以休息和物理治疗为主;孕妇谨慎用药,优先物理方法;有基础疾病人群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制定综合方案。
一、急性肩周炎症状
1.疼痛:急性肩周炎起病急骤,疼痛剧烈,多为持续性钝痛,在肩部活动或夜间休息时加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肩部周围,可向颈部、上臂放射。研究表明,约80%的急性肩周炎患者以疼痛为首发症状。
2.肩关节活动受限:患者肩关节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不同程度受限,其中以外展、外旋及后伸受限最为明显。比如,外展时可能无法达到正常的90°,严重者甚至只能外展30°左右。这是由于炎症刺激周围软组织,导致肌肉痉挛和关节粘连。
3.肩部压痛:在肩部周围可触及明显压痛点,常见于肩峰下、喙突、肱骨大结节等部位。压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压痛极为敏感,轻微触碰即可引发剧痛。
4.肌肉痉挛与萎缩:病程稍长时,由于疼痛限制活动,肩部周围肌肉可出现痉挛,以三角肌、冈上肌较为常见。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肌肉萎缩,尤其是三角肌萎缩更为明显,表现为肩部外观变平,两侧不对称。
二、急性肩周炎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患病后应让肩部充分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加重损伤。减少肩部提重物、过度外展等动作,以缓解疼痛和炎症。
冰敷:在急性发作初期(通常2448小时内),可采用冰敷的方式,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冰敷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炎症水肿和疼痛。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可有效减轻炎症和疼痛。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达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肌肉松弛剂:对于伴有肌肉痉挛的患者,可使用氯唑沙宗等肌肉松弛剂,缓解肌肉紧张状态,改善肩部活动度。
3.物理治疗
热敷:在急性症状缓解后(48小时后),可采用热敷,如使用热毛巾或红外线照射,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肌肉痉挛。
按摩:由专业康复治疗师进行轻柔的按摩,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关节活动度,但在急性期手法不宜过重,以免加重疼痛。
针灸:针刺肩部周围穴位,如肩髃、肩髎、肩贞等,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痛的作用。多项临床研究证实针灸对缓解急性肩周炎疼痛有一定效果。
4.康复训练
摆动训练:身体前倾,患侧手臂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幅度由小到大,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可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滑轮训练:借助滑轮装置,双手握住绳子两端,通过健侧手臂带动患侧手臂进行上举、外展等活动,逐渐恢复肩关节功能。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骨骼和肌肉功能减弱,患急性肩周炎后恢复较慢。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较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时,需密切关注是否有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情况。康复训练强度要适中,避免因过度训练导致骨折等并发症。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确保训练安全有效。
2.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急性肩周炎相对少见。若出现类似症状,需首先排除其他疾病如骨骺炎、结核等。在治疗方面,尽量避免使用药物,尤其是非甾体抗炎药,因其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主要以休息、物理治疗为主,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耐受程度进行调整,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
3.孕妇:孕妇用药需谨慎,所有药物都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风险。因此,急性肩周炎发作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治疗。可选择冰敷、热敷等物理方法缓解症状,康复训练要在医生或专业康复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动作安全,不会对胎儿造成压迫或不良影响。若疼痛剧烈,必须使用药物,需在医生权衡利弊后,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4.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急性肩周炎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较慢,若因康复训练等导致皮肤破损,容易引发感染,需加强皮肤护理;高血压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影响血压,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治疗过程中要与相关科室医生沟通协作,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