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上起很多风疹块是什么原因
风疹块即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导致的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224小时消退但易反复。其成因包括食物、药物、感染、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物理因素、疾病、精神及内分泌、遗传等因素。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免疫系统未成熟,要注意饮食和避免过敏原,治疗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用药要考虑基础疾病和药物相互作用,注意皮肤保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需谨慎,先采用非药物方法。应对措施主要有明确病因、避免诱因,症状轻者可采用非药物缓解,严重者在医生指导下用抗组胺药物治疗。
一、风疹块概述
风疹块即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
二、风疹块的成因
1.食物因素:动物性蛋白(如鱼虾、蟹贝、肉类、牛奶和蛋类等)、某些植物(草莓、可可、番茄和葱蒜等)、某些食物添加剂如水杨酸盐、柠檬黄、安息香酸盐、亚硫酸盐等,都可能诱发风疹块。儿童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食用易过敏食物后更易引发。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食用相关食物后出现风疹块的概率更高。
2.药物因素:常见引起风团的药物有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和磺胺等,药物中含有致敏原的辅料(如山梨醇、苯丙烯酸等)也可能诱发。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老年人可能因多种疾病同时用药,增加了药物过敏的风险;儿童用药时需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否则也易引发不良反应。
3.感染因素: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疟原虫、血吸虫、蛲虫、溶组织阿米巴等)都可能诱发。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病毒、细菌感染,从而引发风疹块;有慢性感染病灶的人群,如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也更容易出现风疹块。
4.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呼吸道吸入物包括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尘螨及一些挥发性化学品等;皮肤接触物有唾液或精液、昆虫叮蛰、毒毛虫刺激、某些植物和动物毛发(如羊毛)等。过敏体质人群接触这些物质后,易引发过敏反应,出现风疹块。不同季节、生活环境中,接触这些过敏原的机会不同,发病情况也会有所差异。
5.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刺激可引起风疹块。例如寒冷性荨麻疹在暴露于寒冷条件后发病;皮肤划痕症患者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隆起,伴瘙痒。儿童皮肤娇嫩,对物理刺激更为敏感;老年人皮肤的耐受性下降,也容易因物理因素诱发风疹块。
6.疾病因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也可能伴发风疹块。患有这些基础疾病的人群,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更容易出现风疹块症状。
7.精神及内分泌因素: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抑郁等精神因素,以及月经、妊娠、绝经等内分泌改变,都可能诱发或加重风疹块。女性在经期、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风疹块的发病风险。
8.遗传因素:有些风疹块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冷性荨麻疹、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等。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其发病概率相对较高。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更容易因食物、感染等因素引发风疹块。在饮食方面,添加辅食时应逐一引入,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如花粉季节减少户外活动。治疗时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如冷敷缓解瘙痒,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物。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有副作用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用药复杂。出现风疹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和正在使用的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皮肤干燥,应注意皮肤保湿,避免搔抓引起皮肤破损感染。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期和哺乳期用药需谨慎,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影响的药物。可先采用非药物方法缓解症状,如调整饮食、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若症状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治疗。
四、应对措施
1.明确病因: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过敏原检测等方法,尽量明确风疹块的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2.避免诱因:了解病因后,应尽量避免接触可能的诱发因素,如避免食用过敏食物、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3.治疗方法:症状较轻者可先采用非药物方法缓解,如冷敷、外用炉甘石洗剂等。症状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物等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