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这样引起的
败血症的发生受病原体、宿主和医源性三方面因素影响。病原体因素方面,细菌(包括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及少见的病毒、支原体等可引发败血症,不同病原体易感染不同人群;宿主因素上,免疫功能低下(先天性或获得性)、皮肤黏膜屏障受损(如烧伤、侵入性医疗操作)、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的人群更易患败血症;医源性因素包含医疗操作未遵守无菌原则、抗生素使用不当、医院环境卫生管理不善等。同时针对儿童、老年人及特殊人群给出注意防护、规范用药、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等温馨提示。
一、败血症的病原体因素
1.细菌:细菌是引发败血症的常见病原体,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它们通常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破坏人体组织,易于在皮肤上定植,当皮肤屏障受损时就可能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年龄较小的儿童皮肤娇嫩,屏障功能较弱,感染这类细菌引发败血症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皮肤弹性降低、屏障功能减退,也容易受其侵害。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存在于肠道、泌尿道等部位,当这些部位的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时,细菌可入血。长期卧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人群,肠道和泌尿道黏膜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增加了感染革兰阴性菌导致败血症的可能性。
2.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也是败血症的病原体之一。真菌引发的败血症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化疗患者、艾滋病患者等。这些人群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无法有效抵御真菌的侵袭,真菌容易在体内大量繁殖并进入血液。
3.其他病原体:某些情况下,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也可能导致败血症,但相对细菌和真菌而言较为少见。例如在严重的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可能为其他病原体的入侵创造条件,进而引发败血症。
二、宿主因素
1.免疫功能低下: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先天性发育不全,无法正常发挥免疫防御功能,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极低,容易发生败血症。如患有慢性肉芽肿病的患者,其吞噬细胞功能存在缺陷,难以有效清除病原体。获得性免疫缺陷常见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放疗的患者,以及艾滋病患者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艾滋病病毒会破坏人体的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受损,使得病原体容易在体内滋生和扩散。
2.皮肤黏膜屏障受损:皮肤和黏膜是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严重烧伤患者皮肤大面积受损,失去了正常的屏障功能,病原体极易侵入血液;开放性创伤、手术切口等也为病原体提供了直接进入血液的途径。老年人和儿童的皮肤黏膜相对脆弱,更容易受到损伤,增加了败血症的发生风险。此外,各种侵入性医疗操作如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等,会破坏局部的黏膜屏障,增加病原体感染的机会。
3.慢性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升高,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高血糖还会影响白细胞的功能,降低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肝硬化患者肝脏的解毒和免疫功能下降,肠道细菌容易移位进入血液循环;恶性肿瘤患者身体虚弱,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且肿瘤本身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的损伤和坏死,为病原体的滋生提供了条件。这些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三、医源性因素
1.医疗操作:各种侵入性医疗操作如静脉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等,如果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病原体可能会随着操作器械进入人体,引发败血症。例如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如果输液器具被污染,细菌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2.抗生素使用不当: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如滥用、剂量不当、疗程不足等,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耐药菌一旦在体内大量繁殖,就更难以被控制,容易引发败血症。此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还可能破坏人体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一些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增加败血症的发生风险。儿童和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抗生素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成年人不同,在使用抗生素时更需要谨慎,避免不合理使用。
3.医院环境:医院是各种病原体聚集的场所,如果医院的环境卫生管理不善,病房、手术室等区域的清洁消毒不彻底,空气中、物体表面存在大量病原体,患者容易受到感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者等,更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败血症。
温馨提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皮肤和黏膜,避免受伤,减少带孩子到人员密集、环境卫生差的场所。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应积极治疗慢性基础疾病,注意皮肤清洁,增强营养。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要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和复查。在进行医疗操作时,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