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生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真菌感染,可通过吸入环境中隐球菌孢子感染,2050岁青壮年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病,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见;病因是隐球菌经肺部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时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荚膜多糖和酶致病;临床表现为起病隐匿、头痛等,有颈项强直等体征;诊断靠脑脊液检查、血清和脑脊液抗原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抗真菌、对症和支持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后与病情等因素有关,部分有后遗症甚至死亡;预防需免疫低下者加强防护、注意个人卫生、高危人群筛查及合理用药。
一、定义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属中的新生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隐球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主要存在于土壤和鸽粪中,人主要通过吸入环境中的隐球菌孢子而感染。
二、流行病学
1.人群分布: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50岁青壮年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恶性肿瘤患者等,是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高危人群。
2.地域分布: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常见。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隐球菌是一种有荚膜的酵母菌,其中新生隐球菌是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当人体吸入隐球菌孢子后,孢子首先在肺部形成感染灶,可引起肺部炎症。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病原菌可被清除;但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隐球菌可从肺部经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在脑膜和脑实质内生长繁殖,引起炎症反应。
2.发病机制:隐球菌的荚膜多糖是其重要的致病物质,它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作用。此外,隐球菌还可以产生一些酶,如磷脂酶、蛋白酶等,这些酶可以破坏组织细胞,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四、临床表现
1.症状: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可有不规则低热或间歇性头痛,以后头痛逐渐加重并转为持续性。可伴有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人格改变、记忆力减退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2.体征:颈项强直是最常见的体征,克氏征和布氏征可呈阳性。部分患者可出现视乳头水肿、眼球运动障碍、面瘫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五、诊断
1.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是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重要方法。脑脊液压力常增高,外观清亮或微混,白细胞数轻至中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可发现隐球菌,培养可分离出隐球菌。此外,血清和脑脊液中的隐球菌抗原检测也有助于诊断。
2.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可发现脑膜强化、脑积水等病变,但缺乏特异性。
六、治疗
1.抗真菌治疗:是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关键。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免疫状态等因素综合考虑。
2.对症治疗:对于颅内压增高者,可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对于抽搐者,可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对于高热者,可采取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
3.支持治疗:给予患者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诊断相对困难。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对儿童的护理和心理支持。
2.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较差,免疫功能低下,病情往往较重,预后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压疮等。
3.孕妇:孕妇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后,治疗较为棘手。因为很多抗真菌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在选择药物时要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选择对孕妇和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加强孕期监测,确保胎儿的健康。
4.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等,由于其免疫功能低下,病情容易反复,治疗疗程相对较长。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治疗原发病,调整免疫状态,同时加强预防措施,避免再次感染。
八、预后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预后与患者的病情、治疗是否及时、是否存在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如果能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视力障碍、听力减退、智能减退等。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九、预防
1.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加强防护,避免接触可能被隐球菌污染的环境,如鸽粪、土壤等。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吸入灰尘。
3.对于艾滋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可定期进行隐球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4.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避免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