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浸润型肺结核
浸润型肺结核是肺结核中最常见的继发性类型,由结核分枝杆菌再次感染致肺部渗出、浸润及干酪样坏死。病因包括内源性复发和外源性再感染,症状有全身(发热、乏力等)和呼吸系统(咳嗽、咯血等)表现。诊断依靠影像学、痰结核菌、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治疗遵循早期等原则,采用化学治疗及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儿童、老人、孕妇、免疫低下者)治疗需特殊注意。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浸润型肺结核的定义
浸润型肺结核是肺结核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属于继发性肺结核。它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再次感染人体后,在肺部引起的渗出、浸润为主的病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干酪样坏死。
二、病因
1.内源性复发:既往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在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活跃繁殖,引起病变。例如,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接受化疗、放疗的患者,免疫力降低,容易导致内源性复发。
2.外源性再感染:再次吸入结核分枝杆菌而发病。生活在结核高发地区、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居住环境拥挤且通风不良等因素,会增加外源性再感染的风险。
三、症状
1.全身症状:发热为最常见症状,多为长期午后低热,体温一般在37.3℃38℃之间,部分患者可伴有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生长发育迟缓等。女性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失调。
2.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是最常见的症状,一般为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若合并细菌感染,痰液可呈脓性。约1/3的患者有咯血症状,咯血量可从痰中带血到大量咯血不等。胸痛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可为隐痛、刺痛或钝痛,随呼吸或咳嗽加重。当病变范围较大时,可出现呼吸困难。
四、诊断
1.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浸润型肺结核的重要方法,可显示肺部渗出、浸润、结节、空洞等病变。胸部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细节,对于早期病变、微小病变以及与其他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2.痰结核菌检查:包括痰涂片抗酸染色和痰结核菌培养。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依据,但敏感性较低。痰结核菌培养阳性是诊断肺结核的金标准,同时还可以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指导治疗。
3.结核菌素试验:用于筛查结核感染。但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不能确诊肺结核,阴性也不能排除肺结核,尤其是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结核菌素试验可能呈假阴性。
4.其他检查:如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可升高,有助于判断病情的活动性。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气管和支气管的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
1.化学治疗: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方案分为强化期和巩固期,一般强化期为23个月,巩固期为46个月。
2.对症治疗:对于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可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发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但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的药物。咯血患者应根据咯血量的多少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少量咯血可给予止血药物,大量咯血时需要紧急处理,如支气管动脉栓塞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儿童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以促进身体恢复。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肝肾功能减退,在治疗浸润型肺结核时,应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
3.孕妇:孕妇患浸润型肺结核时,治疗需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必要时可请妇产科医生和结核病专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4.免疫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等,由于免疫力低下,治疗难度较大,容易出现耐药和复发。在治疗浸润型肺结核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
七、预防
1.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和治疗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是预防浸润型肺结核的关键。对疑似患者应进行及时的诊断和隔离治疗,避免传染给他人。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对结核患者的痰液等分泌物要进行妥善处理,如焚烧或用含氯消毒剂消毒。避免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在结核高发地区或与患者接触时,可佩戴口罩。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是预防儿童结核病的有效措施。对于高危人群,如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免疫力低下者等,可进行预防性服药。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营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