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路感染是怎么回事
小儿尿路感染是病原体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引发的炎症,分上、下尿路感染。小儿易患与生理结构(如婴幼儿输尿管问题、女婴尿道短、男婴包茎等)、先天泌尿系统畸形、免疫功能低下、卫生习惯不良及其他因素(憋尿、饮水少、糖尿病等)有关。不同年龄段症状有别,新生儿多非特异性症状,婴幼儿以全身症状为主,儿童上尿路感染有发热等,下尿路感染有尿路刺激症状。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培养、血常规等)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多饮水等)、抗感染治疗(依药敏选抗生素,疗程714天)及治疗基础疾病。预防需注意卫生、培养良好习惯、治疗先天畸形、增强体质。特殊人群如小婴儿护理要细心,有先天畸形或免疫低下者易复发需定期复诊,女童注意会阴部卫生,男童包茎要妥善处理。
一、小儿尿路感染的定义
小儿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并侵犯泌尿道黏膜或组织而引起的炎症,是儿童泌尿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主要是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主要是膀胱炎)。
二、小儿易患尿路感染的原因
1.生理结构因素: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容易受压和扭曲,导致尿流不畅,易发生感染。女婴尿道短,外口暴露,接近肛门,易受粪便污染;男婴包茎积垢,也易引发上行感染。
2.先天泌尿系统畸形:部分小儿存在泌尿系统的先天畸形,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可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增加感染机会。
3.免疫功能低下: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机体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尿路感染。
4.卫生习惯不良:不注意会阴部卫生,如不及时更换尿布、便后擦拭方法不当等,容易使细菌滋生并进入尿道。
5.其他因素:小儿可能因憋尿、饮水过少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尿液对尿道的冲刷作用减弱,有利于细菌在尿路中生长繁殖。此外,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小儿,由于机体代谢紊乱,也会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
三、小儿尿路感染的症状
1.新生儿期:症状多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发热或体温不升、拒奶、吐奶、腹泻、嗜睡或烦躁不安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黄疸加重。
2.婴幼儿期:仍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哭闹、拒食、呕吐、腹泻等,局部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部分患儿可能有排尿时哭闹、尿布有臭味等表现。
3.儿童期:上尿路感染时,患儿可出现发热、寒战、腰痛、腹痛等症状;下尿路感染时,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部分患儿可能伴有血尿。
四、小儿尿路感染的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的症状表现、发病时间、既往史、家族史等,了解患儿的卫生习惯、排尿情况等。
2.体格检查:检查患儿的体温、生长发育情况,注意有无肾区叩击痛、耻骨上区压痛等体征。
3.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增多,可有红细胞、蛋白尿等。
尿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重要依据,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ml可确诊,10?10?/ml为可疑,<10?/ml多为污染。
血常规:可了解患儿有无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升高等炎症反应。
4.影像学检查:对于首次发生尿路感染的小儿,尤其是伴有发热的患儿,或怀疑有泌尿系统畸形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超声、静脉肾盂造影、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有无泌尿系统的结构异常。
五、小儿尿路感染的治疗
1.一般治疗:让患儿卧床休息,多饮水,勤排尿,以增加尿量,减少细菌在尿路中的停留时间。注意会阴部卫生,勤换尿布或内裤。
2.抗感染治疗: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治疗疗程一般为714天,上尿路感染的疗程可能需要更长。
3.治疗基础疾病:对于存在泌尿系统畸形等基础疾病的患儿,可能需要手术等进一步治疗,以纠正畸形,防止尿路感染复发。
六、小儿尿路感染的预防
1.注意卫生:指导家长为小儿做好会阴部清洁,婴儿要勤换尿布,便后从前向后擦拭;儿童要养成每天清洗会阴部的习惯,勤换内裤。
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小儿多饮水,不憋尿,以保持尿液对尿道的冲刷作用。
3.积极治疗先天畸形:对于有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小儿,应尽早诊断并进行治疗。
4.增强体质:保证小儿营养均衡,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七、特殊人群提示
1.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家长在护理时要更加细心,注意观察其体温、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要严格遵医嘱,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2.有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儿,尿路感染容易复发,家长要定期带患儿复诊,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随访。同时,要注意预防其他感染性疾病,避免因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诱发尿路感染。
3.女童要特别注意会阴部卫生,尽量不穿开裆裤,避免外阴部直接接触外界污染物。男童如果存在包茎问题,要注意清洁,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