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外踝撕脱性骨折
左侧外踝撕脱性骨折是外力致左侧外踝韧带或肌腱收缩撕脱骨质的骨折类型,常见病因因年龄、性别而异,年轻人多因剧烈运动,老年人多因轻微扭伤,女性穿高跟鞋易发生。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淤血、活动受限。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X线、CT、MRI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两种,保守治疗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药物辅助;手术用于骨折块大、移位明显或合并严重损伤情况。康复护理分早期和拆除固定后,早期可活动未固定关节及进行腿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拆除后逐渐开展活动度和负重训练,护理需注意伤口、血液循环及饮食。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运动员在治疗、康复、护理上各有注意要点。
一、定义与病因
左侧外踝撕脱性骨折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左侧外踝部位的韧带或肌腱猛烈收缩,将附着处的骨质撕脱下来的一种骨折类型。常见病因多为运动时踝关节突然的扭转或过度的内翻、外翻,比如打篮球、踢足球等运动中突然变向,或是行走在不平整的路面上扭伤。不同年龄人群病因略有差异,年轻人多因剧烈运动导致,而老年人可能因轻微的滑倒或不慎扭伤引发,这与老年人骨质相对疏松有关。女性可能在穿着高跟鞋行走时更易发生此类骨折。
二、临床表现
1.疼痛:受伤后左侧外踝处会立即出现剧烈疼痛,疼痛程度在活动或按压时会加剧。
2.肿胀:受伤部位迅速肿胀,这是由于局部出血和组织液渗出所致。肿胀程度可能因骨折的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3.淤血:受伤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外踝周围可能出现淤血,表现为皮肤青紫。
4.活动受限:患者因疼痛和骨折影响,左侧踝关节的活动会明显受限,无法正常行走或负重。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左侧外踝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局部有无肿胀、淤血,按压外踝部位判断疼痛点,以及检查踝关节的活动度等。
2.X线检查:是诊断左侧外踝撕脱性骨折的常用方法。通过正位、侧位等不同角度的X线片,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3.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撕脱性骨折或X线显示不清晰的情况,CT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图像,有助于准确判断骨折的细微结构和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
4.MRI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损伤情况,如韧带、肌腱的损伤程度等。
四、治疗方案
1.保守治疗
对于骨折块较小、无明显移位的左侧外踝撕脱性骨折,通常采用保守治疗。首先使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在此期间,患者需要尽量减少活动,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同时,根据患者情况,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折愈合。
2.手术治疗
当骨折块较大、移位明显或合并有其他严重损伤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切开复位内固定,使用螺钉、钢板等固定材料将骨折块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以恢复外踝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稳定性。
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以恢复踝关节的功能。
五、康复与护理
1.早期康复:在固定期间,患者可进行一些未固定关节的活动,如脚趾的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可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2.拆除固定后的康复:拆除石膏或支具后,可逐渐开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活动度训练,可借助康复器械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随着恢复情况的改善,可逐渐增加负重训练,如站立、行走等。
3.护理要点: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注意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如出现皮肤发紫、麻木、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饮食上,增加富含蛋白质、钙和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如牛奶、鸡蛋、鱼肉等,有助于骨折愈合。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次移位。固定时间相对较短,但需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由于儿童活泼好动,家长要做好看护,避免再次受伤。在康复训练时,要采用适合儿童的方式,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儿童进行活动。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骨折愈合时间可能较长。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营养,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折愈合。同时,老年人行动不便,在固定期间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等。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因过度活动导致再次骨折。
3.孕妇:孕妇发生左侧外踝撕脱性骨折后,治疗和用药需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在固定和康复过程中,要考虑孕妇的身体特点,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康复训练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4.运动员:运动员对踝关节的功能要求较高,在骨折愈合后,需要进行更系统的康复训练,以恢复运动能力。在重返运动前,要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骨折完全愈合,避免再次受伤。同时,要加强踝关节的稳定性训练,预防类似骨折的再次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