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症状是什么
狂犬病分为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不同阶段症状各异,特殊人群也有相应注意事项。前驱期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伤口处麻木刺痛,部分患者出现焦虑烦躁等精神症状;兴奋期典型症状为恐水、怕风,伴有咽肌痉挛,还有多汗、心率加快等交感神经亢进及精神症状;麻痹期肌肉松弛、反射消失,最终呼吸循环衰竭致死亡。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家长密切观察,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孕妇被咬要及时接种疫苗,免疫力低下人群病情进展快或需特殊预防。
一、狂犬病前驱期症状
1.全身症状:在狂犬病发病初期,患者常出现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如低热、乏力、头痛、全身不适等。这些症状与普通感冒类似,容易被忽视。比如在低热方面,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这种低热状态可持续24天,随后逐渐进展到更典型的症状阶段。
2.伤口相关症状:发病部位及其附近可有特异性的异常感觉,例如伤口处常有麻木、刺痛或蚁走感。这是因为病毒在局部神经组织中繁殖,刺激了神经末梢。比如手部被咬伤,在发病前驱期,手部伤口周围会出现这种异常感觉,患者可能会不自觉地搔抓伤口部位。
3.精神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方面的改变,如焦虑、烦躁、失眠等。这种精神状态的改变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有关,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患者精神状态不稳定。例如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对周围环境过度敏感,一点声响或轻微的动作都可能引起其烦躁不安。
二、狂犬病兴奋期症状
1.恐水:恐水是狂犬病最为典型的症状之一。患者看到水、听到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的咽喉肌痉挛。这是因为咽喉部的肌肉对水的刺激产生强烈的反射性痉挛。患者会极度恐惧,即使口渴也不敢饮水,甚至看到盛水容器都会引发惊恐。这种恐水症状一般会持续13天。
2.怕风:与恐水类似,患者对风也表现出高度敏感。微风拂面,甚至听到风声,都可诱发咽喉肌痉挛。即使是轻微的气流变化,也会让患者感到不适,引发肌肉强烈收缩。怕风症状同样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是狂犬病兴奋期的重要表现之一。
3.咽肌痉挛:在恐水、怕风症状出现的同时,患者的咽肌会频繁发生痉挛。这种痉挛使得患者吞咽困难,唾液分泌增多,患者常表现为口涎外溢、声音嘶哑、言语不清等。由于咽肌痉挛,患者无法正常进食和吞咽,甚至连唾液都难以咽下,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痛苦。
4.其他表现:患者在兴奋期还可能出现多汗、流涎、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散大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症状。同时,患者会呈现高度兴奋状态,躁动不安,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比如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视,看到不存在的物体,或者出现妄想,坚信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想法。
三、狂犬病麻痹期症状
1.肌肉松弛: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进入麻痹期,痉挛发作停止,取而代之的是肌肉松弛。首先从咬肌、咽喉肌开始,逐渐波及全身肌肉。患者会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站立不稳,无法进行正常的肢体活动。例如原本可以行走的患者,逐渐变得无法站立,只能卧床。
2.反射消失:深、浅反射均逐渐消失。如膝反射、跟腱反射等深反射,以及腹壁反射、角膜反射等浅反射,都不再能引出。这是因为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害,神经传导功能丧失。
3.呼吸循环衰竭:由于呼吸肌和心肌麻痹,患者会出现呼吸浅快、不规则,最终导致呼吸停止。同时,心脏功能也逐渐衰竭,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是狂犬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一般在麻痹期持续618小时后,患者会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在狂犬病前驱期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自身不适,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异常表现,如莫名哭闹、对伤口部位的搔抓等。在兴奋期,儿童可能因恐惧而更加难以安抚,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安抚。同时,由于儿童身体较为脆弱,狂犬病进展可能相对更快,一旦怀疑感染,应尽快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狂犬病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误诊。家属和医生都需要提高警惕,若老年人有动物咬伤史且出现不明原因的低热、精神改变等,要考虑狂犬病的可能。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因为狂犬病后期的呼吸循环衰竭对老年人的生命威胁更大。
3.孕妇:孕妇感染狂犬病不仅自身面临生命危险,还可能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一旦孕妇被动物咬伤,应立即进行规范的伤口处理和狂犬病疫苗接种,不要因担心疫苗对胎儿有影响而延误治疗。因为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为100%,相比之下,狂犬病疫苗对孕妇和胎儿的安全性是经过验证的,及时接种疫苗是保护孕妇和胎儿的关键。
4.免疫力低下人群:包括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这类人群感染狂犬病后,病情可能进展更快,症状可能更严重。因此,在被动物咬伤后,除了常规的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外,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增加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剂量或采取其他特殊的预防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这类人群应尽量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做好自我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