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尿路感染怎么引起的
急性尿路感染的诱发因素多样,包括解剖结构因素(女性尿道短宽、尿道口与阴道口及肛门近、经期抵抗力下降,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及功能异常,尿路畸形影响尿液引流)、机体免疫力下降(年龄因素如婴幼儿和老年人,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不良生活方式)、医源性因素(导尿、膀胱镜检查及其他医疗器械使用)、细菌感染(常见致病菌如大肠埃希菌,毒力强的细菌更易引发感染)、其他因素(性生活、憋尿、穿紧身衣物);同时针对儿童、孕妇、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给出温馨提示,强调不同人群预防和应对该疾病的注意事项。
一、解剖结构因素
1.女性生理特点:女性尿道较短且宽,长度约35厘米,细菌更容易从尿道口上行进入尿道和膀胱。同时,女性尿道口与阴道口、肛门距离较近,容易受到阴道分泌物、粪便等污染,增加了细菌感染的机会。在月经期,女性身体抵抗力相对下降,且经血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也容易诱发急性尿路感染。
2.男性前列腺问题:老年男性若患有前列腺增生,会导致尿道梗阻,尿液排出不畅,容易使细菌在泌尿系统内滋生繁殖,引发感染。此外,前列腺液具有抗菌作用,当前列腺功能异常时,这种抗菌能力下降,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3.尿路畸形:先天性的尿路畸形,如肾发育不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膀胱输尿管反流等,会影响尿液的正常引流,导致尿液潴留,细菌容易在尿液中生长繁殖,从而引发急性尿路感染。
二、机体免疫力下降
1.年龄因素: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细菌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急性尿路感染。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系统功能也会下降,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减弱,也是急性尿路感染的高发人群。
2.慢性疾病:患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艾滋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身体免疫力较低。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且白细胞的杀菌能力下降,容易并发急性尿路感染。
3.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器官移植、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系统受到抑制,身体对细菌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受到细菌侵袭而发生急性尿路感染。
4.不良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增加急性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
三、医源性因素
1.导尿或膀胱镜检查:导尿是将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操作,膀胱镜检查是将膀胱镜经尿道插入膀胱进行检查的操作。这些操作会破坏尿道黏膜的完整性,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增加急性尿路感染的风险。据统计,单次导尿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约为1%2%,留置导尿管1天感染率约为50%,超过3天感染率可达90%以上。
2.其他医疗器械使用:如输尿管支架置入、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当,都可能导致细菌感染,引发急性尿路感染。
四、细菌感染
1.细菌种类: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约占急性尿路感染的80%90%,其他还包括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等。这些细菌通常来自肠道或会阴部,通过尿道逆行进入泌尿系统。
2.细菌毒力:细菌的毒力越强,越容易引起感染。例如,某些大肠埃希菌具有特殊的毒力因子,能够更好地黏附在尿道和膀胱黏膜上,逃避机体的免疫防御,从而引发急性尿路感染。
五、其他因素
1.性生活:性生活过程中,容易将细菌带入尿道,尤其是性生活过于频繁、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等情况,更容易诱发急性尿路感染。女性在性生活后应及时排尿,有助于冲刷尿道,减少细菌停留的机会。
2.憋尿:长时间憋尿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影响膀胱黏膜的血液循环和正常生理功能,降低膀胱黏膜的抵抗力。同时,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细菌容易滋生繁殖,增加急性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
3.紧身衣物:长期穿紧身衣物,尤其是紧身内裤和牛仔裤,会使会阴部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也可能增加急性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家长要注意保持孩子会阴部清洁卫生,勤换尿布或内裤。尽量避免给儿童使用尿路器械检查,如需导尿等操作,必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如果孩子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孕妇:孕妇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和子宫增大压迫膀胱,容易发生急性尿路感染。孕期要注意个人卫生,多喝水、勤排尿。如果出现尿路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安全的治疗方法。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抵抗力较弱,平时要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如果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出现尿路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4.免疫力低下人群:这类人群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加强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一旦出现急性尿路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