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的诊断与防治是什么
风疹的诊断、预防、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诊断方面,临床依潜伏期、前驱期和出疹期症状判断,实验室通过血常规、血清学、病毒核酸检测及病毒分离诊断。预防上,接种风疹疫苗为有效措施,日常需隔离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增强免疫力。治疗以对症和支持为主,一般治疗包括休息、饮食调整及物理降温等,症状重时可药物缓解。特殊人群中,孕妇感染危害大,儿童易感需按时接种疫苗并防搔抓,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病情可能较重,要避免接触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一、风疹的诊断
1.临床症状诊断:风疹通常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和出疹期。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此阶段患者无明显症状。前驱期较短,12天,症状较轻,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偶有呕吐、腹泻、鼻出血、齿龈肿胀等。发热12天后进入出疹期,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到全身,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可融合成片,一般23天内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着。耳后、枕部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在皮疹出现前1周就可能肿大,可持续23周。
2.实验室诊断: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部分患者淋巴细胞出现异形。
血清学检测:检测风疹特异性IgM抗体,感染风疹病毒后,710天血清中可出现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确诊近期感染。风疹特异性IgG抗体,若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4倍或4倍以上升高,也可诊断为近期感染。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患者咽拭子、血液、尿液等标本中的风疹病毒核酸,可用于早期诊断,尤其是在发病13天内检测阳性率较高。
病毒分离:取患者发病早期的咽拭子、血液、尿液等标本,接种于敏感细胞,分离风疹病毒,但病毒分离技术要求高、耗时较长,一般不作为常规诊断方法。
二、风疹的预防
1.疫苗接种:接种风疹疫苗是预防风疹最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使用的是麻风疫苗(麻疹风疹联合疫苗)和麻腮风疫苗(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8月龄儿童接种麻风疫苗,1824月龄儿童接种麻腮风疫苗。对于未接种过风疹疫苗、既往无风疹病史的育龄妇女,尤其是准备怀孕的女性,建议在孕前3个月接种风疹疫苗,可有效预防孕期感染风疹病毒,降低胎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免疫功能低下者、对疫苗成分过敏者等禁忌接种。
2.日常防护:
隔离患者:风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一旦发现,应立即隔离至出疹后5天。患者居住的房间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对患者的衣物、用品等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煮沸、暴晒等方式。
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场所物品后、咳嗽或打喷嚏后。避免用手触摸眼睛、口鼻等部位,减少病毒感染机会。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病毒。
增强免疫力: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鱼类等。适量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疹病毒的风险。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维持身体良好的状态。
三、风疹的治疗
1.一般治疗:风疹患者症状一般较轻,不需要特殊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为主。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鸡蛋羹等。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尤其是儿童,防止酒精中毒。若体温超过38.5℃,可根据患者年龄选择合适的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低龄儿童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因其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
2.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重,如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咳嗽频繁等,可适当使用药物缓解症状。如咳嗽剧烈影响休息时,可使用止咳药物;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选用抗生素治疗。
四、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1.孕妇: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危害极大,尤其是在孕早期(妊娠12周内),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胎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引起胎儿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耳聋等。孕妇应避免前往风疹患者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若孕妇接触了风疹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血清学检测,判断是否感染。一旦确诊感染,需在医生的指导下,综合评估胎儿的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妊娠。
2.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是风疹的易感人群。家长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带儿童接种风疹疫苗。儿童患风疹后,由于皮肤瘙痒,可能会搔抓皮疹,家长要注意修剪孩子的指甲,避免抓破皮肤引起继发感染。若孩子出现高热惊厥等紧急情况,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3.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风疹病毒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恢复时间可能较长。此类人群应尽量避免接触风疹患者,注意个人防护。若感染风疹,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皮疹等情况,一旦出现病情加重,如高热持续不退、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