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怎么回事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是因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无生殖器官及全身器质性病变,分无排卵性和有排卵性。无排卵性好发于青春期、绝经过渡期和生育年龄,病因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异常等有关;有排卵性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因黄体功能不足或萎缩不全导致。临床表现上,无排卵性为子宫不规则出血,有排卵性中黄体功能不足表现为周期缩短,内膜不规则脱落表现为经期延长。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诊刮、B超、宫腔镜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补充营养、休息等)、药物治疗(不同类型功血用药不同)和手术治疗(针对药物治疗不佳等情况)。特殊人群中,青春期避免过度用激素、关注心理;生育年龄考虑不影响受孕、指导排卵;绝经过渡期警惕内膜病变,关注并发症。
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定义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由于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造成的异常子宫出血,而非生殖器官及全身器质性病变引起。可分为无排卵性功血和有排卵性功血。
二、发病原因
1.无排卵性功血:好发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但也可发生于生育年龄。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激素间的反馈调节尚未成熟,大脑中枢对雌激素的正反馈作用存在缺陷,FSH呈持续低水平,无促排卵性LH陡直高峰形成而不能排卵;绝经过渡期女性卵巢功能不断衰退,卵巢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低下,卵泡在发育过程中因退行性变而不能排卵;生育年龄女性有时因应激等因素干扰也可发生无排卵。
2.有排卵性功血:较无排卵性功血少见,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女性。可因黄体功能不足,即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黄体过早衰退,导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也可因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即黄体萎缩不全,致使子宫内膜持续受孕激素影响,不能如期完整脱落。
三、临床表现
1.无排卵性功血:最常见的症状是子宫不规则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或增多,甚至大量出血。出血期间一般无腹痛或其他不适,出血量多或时间长时常继发贫血,大量出血可导致休克。
2.有排卵性功血:黄体功能不足者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有时月经周期虽在正常范围内,但卵泡期延长、黄体期缩短,以致患者不易受孕或在孕早期流产;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长达910日,且出血量多,后几日常表现为少量淋漓不尽出血。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年龄、月经史、婚育史、避孕措施,近期有无服用影响排卵或月经的药物,有无精神紧张、情绪打击、劳累、环境改变等可能影响月经的因素,以及既往有无慢性疾病如肝病、血液病、内分泌疾病等。
2.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妇科检查等,以排除全身性疾病及生殖道器质性病变。
3.辅助检查:
诊断性刮宫:目的是止血和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对于年龄大于35岁、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应行诊断性刮宫。
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形状、子宫内膜厚度及宫腔内有无占位性病变等。
宫腔镜检查:可直视子宫内膜情况,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基础体温测定:无排卵性功血者基础体温呈单相型;有排卵性功血中,黄体功能不足者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高温相小于11日,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下降缓慢。
激素测定:包括血清雌激素、孕激素、LH、FSH、泌乳素、睾酮等,了解内分泌情况。
五、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对于贫血患者,应补充铁剂、维生素C和蛋白质,严重贫血需输血。出血期间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证充分休息。
2.药物治疗:
无排卵性功血:青春期及生育年龄无排卵性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促排卵为主;绝经过渡期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减少经量,防止子宫内膜病变为治疗原则。常用药物有性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等,还可使用氨甲环酸等止血药物。
有排卵性功血:黄体功能不足者可使用黄体酮、绒促性素等促进黄体功能;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可使用孕激素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反馈功能,使黄体及时萎缩,内膜按时完整脱落。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宜用药、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尤其是不易随访的年龄较大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由于其生殖内分泌轴尚未发育成熟,治疗时应避免过度使用激素类药物影响其正常发育。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同时,要保证其充足的营养和休息,促进身体恢复。
2.生育年龄女性: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治疗方案应尽量不影响排卵和受孕。在治疗过程中,要指导患者监测排卵,合理安排性生活,提高受孕几率。若因功血导致不孕,应积极查找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3.绝经过渡期女性:此阶段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病变。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诊断性刮宫等检查,明确病理诊断。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的发生,给予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