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什么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展开详细介绍,它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流行病学特点包括传染源为感染者、经呼吸道飞沫等多种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多为发热等,潜伏期37天;诊断分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治疗涵盖一般治疗、抗病毒、免疫、抗凝、俯卧位治疗及心理干预;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和有基础疾病人群需特殊注意;预防措施有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定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
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2.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多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
2.症状表现: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坏死等表现。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弱、呼吸急促。
四、诊断
1.疑似病例: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有下述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或符合临床表现中第2条,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流行病学史包括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聚集性发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临床表现;具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即可确诊,包括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均为阳性;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五、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等。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和经鼻高流量氧疗。
2.抗病毒治疗:可使用的药物有利托那韦片、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康复者恢复期血浆等。
3.免疫治疗: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患者,酌情短期内(不超过10日)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还可使用白细胞介素6(IL6)抑制剂,如托珠单抗。
4.抗凝治疗:用于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无禁忌证情况下可给予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5.俯卧位治疗:适用于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
6.心理干预:患者常存在紧张焦虑情绪,应加强心理疏导。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但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等情况。用药时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方法,如物理降温等,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可能有风险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基础疾病的管理,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
3.孕妇:孕妇感染后除了要关注自身症状外,还需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用药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4.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可能导致基础疾病加重。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七、预防
1.接种疫苗: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降低重症和死亡发生率的有效手段。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应接种。
2.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少聚集。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环境清洁,定期开窗通风。
3.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自身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