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和肺炎的区别
肺结核和肺炎,从病因、症状、影像学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几方面展开介绍。病因上,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特定环境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染;肺炎病因多样,包括病原体感染和理化因素,儿童、老人等抵抗力弱人群易患。症状上,肺结核起病缓,有全身和呼吸道症状;肺炎起病急,主要是发热、咳嗽、咳痰。影像学表现上,肺结核有渗出等多种病变,肺炎为肺部片状或斑片状阴影。诊断方法上,肺结核依靠多项检查,痰涂片或培养阳性为金标准;肺炎靠症状、炎症指标及影像检查,特殊病原体感染需相应检测。治疗上,肺结核遵循早期等原则,用多种抗结核药,周期长;肺炎根据病原体选药,疗程通常714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孕妇、免疫力低下人群,治疗和护理各有注意要点。
一、病因
1.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这种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后,可能感染肺结核。生活在拥挤、通风不良环境中的人群,如集体宿舍的学生、监狱服刑人员等,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有免疫系统疾病(如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更容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2.肺炎:病因较为多样,常见的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毒(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此外,理化因素(如吸入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等)也可引发肺炎。儿童、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的人群,由于身体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患肺炎。
二、症状
1.肺结核:起病相对缓慢,典型症状包括低热(一般体温在37.3℃38℃之间)、盗汗(入睡后出汗,醒来后汗止)、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以及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呼吸道症状。咳嗽一般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咯血可为痰中带血或少量咯血。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失调等症状。
2.肺炎: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多为稽留热。咳嗽较为剧烈,咳痰可为黄色脓性痰,若为支原体肺炎,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症状可能会有所差异。
三、影像学表现
1.肺结核:胸部X线或CT表现多样,可出现渗出、增殖、纤维化、空洞等多种病变。典型的肺结核表现为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的病变,如浸润性阴影、空洞形成等。有时还可见到卫星灶,即病灶周围的小结节状阴影。
2.肺炎:胸部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肺部的片状或斑片状阴影。大叶性肺炎多表现为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实变阴影中常可见透亮支气管影,即“空气支气管征”。小叶性肺炎则表现为沿肺纹理分布的散在斑片状阴影。
四、诊断方法
1.肺结核:除了根据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外,还需要进行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痰涂片找抗酸杆菌、痰结核菌培养、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等检查。PPD试验阳性提示可能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不能确诊为肺结核;痰涂片找抗酸杆菌或结核菌培养阳性是诊断肺结核的金标准。
2.肺炎:主要依靠症状、体征、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以及胸部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对于怀疑为特殊病原体感染的肺炎,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病原体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支原体抗体检测等。
五、治疗方法
1.肺结核:治疗原则为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周期较长,一般需要69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
2.肺炎: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对于细菌性肺炎,常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对于病毒性肺炎,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支原体肺炎则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一般治疗疗程根据病情轻重而定,通常为714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无论是肺结核还是肺炎,都更容易感染且病情变化较快。对于儿童肺结核,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精确计算剂量,同时要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儿童肺炎治疗时,要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导致儿童听力损害。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体温、呼吸、精神状态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患肺结核或肺炎后病情往往较重,恢复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和药物耐受性,调整药物剂量。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促进病情恢复。
3.孕妇:孕妇感染肺结核或肺炎后,治疗需要兼顾孕妇和胎儿的安全。抗结核药物和某些抗生素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因此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要谨慎。孕妇在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定期进行产检,密切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感染肺结核或肺炎的风险较高,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这类人群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如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等。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