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甲肥大吧
鼻甲肥大是指鼻甲长期受炎症刺激致黏膜水肿、鼻腔阻塞,下鼻甲肥大常见。其病因有炎症、过敏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头痛头昏等;诊断靠鼻内镜和鼻窦CT;治疗分药物和手术;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与腺样体肥大相关、妊娠期女性因内分泌变化易出现、老年人与全身状况有关且恢复慢。
一、鼻甲肥大的定义
鼻甲肥大是指鼻甲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引起鼻甲黏膜水肿,导致鼻腔阻塞。鼻甲分为下鼻甲、中鼻甲和上鼻甲,其中下鼻甲肥大较为常见。
二、鼻甲肥大的常见病因
1.炎症因素
鼻腔炎症: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可演变成慢性鼻炎,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会导致鼻甲肥大。例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鼻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炎症持续存在,就可能引发鼻甲黏膜的增生肥厚。
鼻窦炎症:鼻窦与鼻腔相通,鼻窦的炎症也可波及鼻腔,引起鼻甲黏膜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鼻甲肥大。如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窦内的炎症因子可蔓延至鼻腔,刺激鼻甲黏膜。
2.过敏因素
变应性鼻炎: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尘螨等,机体发生过敏反应,鼻黏膜出现水肿,长期的过敏反应可使鼻甲黏膜反复水肿,最终导致鼻甲肥大。过敏体质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在花粉传播季节,接触花粉后鼻痒、打喷嚏、鼻塞等症状反复出现,若不及时控制,易引发鼻甲肥大。
3.其他因素
长期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鼻黏膜,导致鼻黏膜充血、水肿,长期作用下可引起鼻甲肥大。长期吸烟的人群,鼻腔黏膜长期处于刺激状态,患鼻甲肥大的风险相对较高。
内分泌失调:在一些特殊时期,如青春期、妊娠期等,人体内分泌发生变化,可能影响鼻黏膜的状态,导致鼻甲肥大。青春期人体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改变,都可能使鼻黏膜容易出现增生等情况,增加鼻甲肥大的发生几率。
三、鼻甲肥大的临床表现
1.鼻塞
程度不一: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间歇性鼻塞一般在白天、运动时减轻,夜间、静坐时加重;持续性鼻塞则是持续存在的鼻腔通气不畅。例如,患者白天活动时,由于血液循环等因素,鼻塞症状相对较轻,而夜间休息时,鼻塞可能较为明显。
单侧或双侧:可表现为单侧鼻塞或双侧鼻塞。如果是单侧鼻甲肥大,可能出现单侧鼻塞;双侧鼻甲肥大则多为双侧鼻塞。
2.流涕
分泌物特点:鼻涕多为黏液性或黏脓性,若伴有感染,鼻涕可呈脓性。鼻甲肥大导致鼻黏膜分泌功能紊乱,分泌物增多。
3.嗅觉减退
机制:鼻塞导致气流不能正常到达嗅区,影响嗅觉感受器的功能,从而引起嗅觉减退。长期鼻塞的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嗅觉下降。
4.头痛、头昏
原因:鼻甲肥大阻塞鼻窦开口,可引起鼻窦引流不畅,进而导致头痛、头昏等症状。例如,下鼻甲肥大可能阻塞上颌窦开口,引起上颌窦炎,出现头痛等症状。
四、鼻甲肥大的诊断方法
1.鼻内镜检查
直观观察:通过鼻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鼻甲的大小、形态、黏膜情况等。能清晰看到鼻甲是否肥大,以及肥大的部位是下鼻甲、中鼻甲还是上鼻甲,同时还能观察鼻黏膜有无充血、水肿、分泌物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鼻窦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鼻甲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了解是否存在鼻窦的病变等情况。通过鼻窦CT检查,能准确判断鼻甲肥大的程度以及是否伴有鼻窦炎症、解剖结构异常等。
五、鼻甲肥大的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
鼻用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水肿的作用,可减轻鼻甲黏膜的炎症反应和水肿。例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能有效缓解鼻塞等症状,但使用时需遵循医生的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
减充血剂:可短期使用,减轻鼻黏膜充血水肿,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性鼻炎等不良反应,所以一般不建议长期应用。如麻黄碱滴鼻液等,短期使用能暂时缓解鼻塞,但不能长期依赖。
2.手术治疗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重度鼻甲肥大患者可考虑此手术。通过切除部分肥大的下鼻甲组织,改善鼻腔通气,但手术需谨慎操作,避免出现鼻腔粘连等并发症。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利用低温等离子技术对鼻甲黏膜进行消融,缩小鼻甲体积,改善通气。这种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较快。
六、不同人群鼻甲肥大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特点:儿童鼻甲肥大可能与腺样体肥大相关,常表现为鼻塞、张口呼吸等,长期张口呼吸可能影响面部发育。儿童的鼻腔黏膜相对娇嫩,炎症等因素更容易导致鼻甲肥大。
注意事项: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呼吸情况,若出现长期鼻塞、张口呼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鼻腔冲洗等温和的方法,避免随意使用成人药物,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等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
2.妊娠期女性
特点:妊娠期女性由于内分泌变化,更容易出现鼻甲肥大相关症状,如鼻塞等。
注意事项:在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优先采用局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鼻腔生理盐水冲洗等,以缓解症状,同时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3.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鼻甲肥大可能与全身状况有关,如同时伴有慢性疾病等,且恢复相对较慢。
注意事项:老年人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全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在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影响术后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