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怎么办
脑缺血的应对包括急救、治疗、康复、不同人群注意及预防等方面。急救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让患者平躺、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随意搬动;医院治疗有药物(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神经保护剂等)和手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两种方式;康复治疗涵盖物理、语言和认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不同人群中,老年人用药和康复要谨慎,儿童治疗考虑生长发育特点,女性特殊时期注意激素影响,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需改变习惯,有基础病史者要控制基础疾病;预防措施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控制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和心理调节。
一、急救措施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脑缺血发作时,时间就是大脑,应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尽快获得专业医疗救治。在等待救援期间,让患者平躺,头部略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领口处的衣物束缚,若患者有呕吐,需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导致窒息。
2.避免随意搬动:在未明确病情时,不要随意搬动患者,尤其避免剧烈摇晃或震动患者头部,以免加重脑部缺血损伤。
二、医院治疗
1.药物治疗
溶栓治疗:在发病后的时间窗内(通常为发病4.56小时),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进行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溶栓治疗能溶解堵塞血管的血栓,恢复脑部血流,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组织,但有出血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降低复发风险。
抗凝药物:对于某些病因如心源性脑栓塞等,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酯等,但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预防出血并发症。
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等,可清除自由基,减轻脑缺血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神经细胞。
2.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适用于颈动脉狭窄程度较重(通常狭窄率超过70%)的患者,通过切除颈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恢复颈动脉管腔通畅,改善脑部供血。
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对于不适宜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其他血管狭窄病变,可采用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通过导管将球囊送至狭窄部位扩张血管,再置入支架支撑血管壁,保持血管通畅。
三、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按摩、针灸等。运动疗法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运动功能,如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按摩和针灸可刺激神经肌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语言和认知训练:对于有语言障碍和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语言训练包括发音训练、口语表达训练、阅读理解训练等;认知训练可通过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认知功能。
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其回归社会。
四、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脑缺血时,用药需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加强日常生活护理,预防跌倒等意外发生。
2.儿童:儿童脑缺血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对于低龄儿童,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康复训练要采用适合儿童的方式,如游戏化训练,提高儿童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病情和治疗效果。生理期要注意观察月经量和经期变化,避免使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孕期发生脑缺血,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安全的治疗方案。更年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出现情绪变化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要加强心理疏导和生活方式调整。
4.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酗酒、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脑缺血的发生风险。此类人群在治疗脑缺血的同时,必须积极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5.有基础病史人群: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高血压患者需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按医嘱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高脂血症患者要控制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定期复查血脂。
五、预防措施
1.健康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豆类等食物,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避免食用过咸、过油、过甜的食物。
2.规律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脑缺血的发生风险。
3.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4.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应戒烟限酒,减少对血管的损害。
5.心理调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血管痉挛,增加脑缺血的发生风险。要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如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