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什么病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常见类型有分泌性、化脓性和中耳胆脂瘤,症状包括耳痛、听力下降、耳鸣、耳流脓等,高发人群有儿童、呼吸道疾病患者、过敏体质者、潜水员和飞行员、生活方式不健康者,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听力永久性下降甚至危及生命。医生通过询问病史、症状并结合耳部检查等诊断,治疗方法有药物和手术治疗,不同人群用药各有注意事项,预防措施涵盖注意耳部卫生、治疗呼吸道疾病、正确擤鼻、增强体质、调整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等方面。
一、中耳炎的定义
中耳炎指的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绝大多数为非特异性炎症。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
二、中耳炎的类型
1.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儿童是高发人群。主要由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和免疫反应等因素引起。
2.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化脓性炎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常因上呼吸道感染,细菌经咽鼓管侵入中耳所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病情迁延不愈所引起。
3.中耳胆脂瘤:并非真性肿瘤,是一种位于中耳内的囊性结构,内层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充满脱落的上皮及角化物。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后天性多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分泌性中耳炎。
三、中耳炎的症状
1.耳痛:急性中耳炎患者常有耳深部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吞咽及咳嗽时耳痛加重。慢性中耳炎一般耳痛不明显。
2.听力下降:轻重不一,与病变的部位、程度有关。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听力可随体位变化,平卧时听力可改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听力下降多为渐进性。
3.耳鸣: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多为低调耳鸣,如“嗡嗡”声。
4.耳流脓: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耳内可有脓性分泌物,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纯脓性。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耳内出现流脓,初为血水样,以后变为黏脓性或纯脓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耳流脓可为持续性,也可为间歇性。
四、中耳炎的高发人群及因素影响
1.儿童:儿童的咽鼓管比较短、宽且直,呈水平位,细菌和病毒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炎症。而且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增加了中耳炎的发病风险。此外,儿童在哺乳时如果姿势不当,乳汁可能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起感染。
2.患有呼吸道疾病者:如感冒、鼻炎、鼻窦炎等,鼻腔和咽部的炎症容易蔓延至中耳,引发中耳炎。
3.过敏体质者:过敏反应可导致咽鼓管黏膜肿胀,影响其正常功能,增加中耳炎的发病几率。
4.潜水员和飞行员:由于工作环境中气压变化较大,容易造成中耳内外气压不平衡,损伤中耳结构,引发中耳炎。
5.生活方式不健康者:长期吸烟、酗酒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增加感染的风险;经常熬夜、过度疲劳也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中耳炎。
五、中耳炎的危害
如果不及时治疗,中耳炎可能会导致听力永久性下降,影响患者的语言发育(儿童)、学习、工作和生活;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危及生命。
六、中耳炎的诊断
医生一般会通过询问病史、症状,进行耳部检查(如耳镜检查、听力测试等)来诊断中耳炎。耳镜检查可以观察鼓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穿孔等情况;听力测试可以评估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必要时,还可能会进行CT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中耳的病变情况。
七、中耳炎的治疗
1.药物治疗:对于分泌性中耳炎,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阿莫西林等)、减充血剂减轻鼻腔及咽鼓管黏膜肿胀(如麻黄碱滴鼻液等)、促进纤毛运动和排泄功能的药物(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化脓性中耳炎在鼓膜穿孔前,可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鼓膜穿孔后,需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脓液,再用抗生素滴耳液。
2.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法有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鼓膜置管术、乳突根治术等。鼓膜穿刺术是用针头从鼓膜穿刺抽出中耳积液;鼓膜切开术适用于鼓膜穿刺无效者;鼓膜置管术可改善中耳通气引流;乳突根治术用于清除中耳病灶,重建听力。
八、不同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不同。应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免损害听力。用药时应严格遵医嘱,根据年龄、体重调整剂量。
2.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在使用药物前应咨询医生,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损害的药物。肝肾功能不全者也需要根据肝肾损伤状况谨慎用药。
九、中耳炎的预防措施
1.注意耳部卫生:保持外耳道清洁,避免用不洁物品挖耳。游泳、洗头后及时擦干耳朵,防止污水进入耳内。
2.积极治疗呼吸道疾病:及时治疗感冒、鼻炎、鼻窦炎等疾病,避免炎症蔓延至中耳。
3.正确擤鼻:擤鼻时应一侧一侧地擤,避免同时捏住两侧鼻翼用力擤鼻,以免将鼻腔分泌物挤入中耳。
4.增强体质:加强锻炼,保持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提高身体抵抗力。
5.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减少压力,规律作息。儿童在哺乳时应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乳汁呛入中耳。飞行或潜水时,可通过吞咽、咀嚼等动作来平衡中耳内外气压。
6.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耳部检查,尤其是儿童和高危人群,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