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多发性脑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是脑内有多个缺血性软化梗塞灶,多因动脉硬化、脑缺血缺氧等引起。发病机制涉及血管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玻璃样变)和血液因素(血液黏稠度增高、凝血机制异常)。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头痛、头晕、认知及精神症状)和局灶性症状(不同部位梗塞致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和血管检查(颈动脉超声、脑血管造影)。治疗分急性期(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溶栓)和二级预防(控制危险因素、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注意药物代谢和康复护理;儿童诊断选检需谨慎,治疗重非药物干预;女性妊娠期和围绝经期发病要特殊考量,妊娠期选药慎,围绝经期关注激素及心理。
一、多发性脑梗塞的定义
多发性脑梗塞是指脑内有多个缺血性软化梗塞灶而言,又称为多发性脑软化。多因动脉硬化、脑缺血、缺氧引起多个脑小动脉闭塞所致。
二、发病机制
1.血管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基础病因,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粗糙、管腔狭窄,血液中有形成分易在狭窄处沉积,导致血管进一步闭塞,引发脑梗塞。例如,长期高血压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使得血管壁受损,促进血栓形成,增加多发性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小动脉玻璃样变也是重要因素,高血压等因素可导致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管腔狭窄,血流受阻,进而引发多发性脑梗塞。
2.血液因素
血液黏稠度增高会影响脑血流。如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血液黏稠度显著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在脑内小血管内形成血栓,引发多发性脑梗塞。
凝血机制异常时,如患有易栓症等疾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脑梗塞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头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部分患者表现为隐痛,部分则为胀痛。头晕可表现为持续的头重脚轻感,在活动或改变体位时可能加重。
认知功能障碍,早期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记忆力减退较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计算力下降、定向力障碍等。例如,患者可能记不住刚刚发生的事情,无法准确计算简单的账目,对时间、地点等的定向能力也出现障碍。
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情绪波动,如抑郁、焦虑等,也可能出现人格改变,表现为性格变得孤僻、易怒等。
2.局灶性症状
不同部位的梗塞会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病变累及运动中枢,可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严重时可出现偏瘫。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持物、行走等。
若累及语言中枢,可出现语言障碍,如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不能流利表达)、感觉性失语(患者能流利表达,但不能理解他人语言)等。
累及感觉中枢时,可出现一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患者对痛觉、温度觉等的感知能力下降。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发现脑内低密度梗塞灶,有助于明确梗塞的部位、大小等情况。但对于早期较小的梗塞灶可能显示不清晰。
头颅MRI:对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就能发现病灶。通过MRI的不同序列成像,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梗塞灶的新旧程度等。例如,DWI序列可早期发现脑梗塞的缺血半暗带,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2.血管检查
颈动脉超声:可以检测颈动脉的内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稳定性等,有助于评估脑梗塞的血管危险因素。如果发现颈动脉斑块狭窄明显,提示发生脑梗塞的风险较高。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狭窄或闭塞部位等,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才考虑使用。
五、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改善脑循环:可使用一些改善脑血流的药物,增加脑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
脑保护治疗:应用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等,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脑组织的损害。
溶栓治疗: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为4.5小时内),如果符合溶栓指征,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但需要严格评估出血风险等。
2.二级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但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对于高血脂患者,要使用降脂药物,使血脂达标;对于高血糖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控制血糖。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但要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等不良反应。
稳定斑块治疗: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可使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稳定斑块,减少斑块脱落导致脑梗塞复发的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患多发性脑梗塞时,由于其身体机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下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一些药物需要通过肝肾代谢,避免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的康复过程可能相对较慢,要加强康复护理,如在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动作轻柔,循序渐进,防止发生跌倒等意外。
2.儿童
儿童多发性脑梗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在诊断时要谨慎选择检查方法,尽量避免辐射较大的检查,如头颅CT的频繁使用。治疗上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早期的康复训练等,但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病情等进行个体化制定,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3.女性
女性在妊娠期或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发生多发性脑梗塞时要特别注意。妊娠期发生脑梗塞,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药物选择要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激素水平对病情的影响,同时在康复过程中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因为激素变化可能导致情绪波动较大。



